梧州日報記者 楊苑君 通訊員 韋金雨 韋詩姬 日前,156名職工在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幫助下,順利領到被拖欠的工資、解決了社保問題,涉案總額達到200萬余元。這是我市著力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我市堅持問題導向,著力建設覆蓋城鄉社區、滿足各領域各層次需求、體現公平正義價值追求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法律援助案件逐年增長的同時,辦案質量也不斷提高。目前,我市已經形成“城市半小時、農村一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近三年,全市各級法律援助機構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7395件,幫助7465位受援人挽回經濟損失5815.73萬元。 定點連線法律援助“零距離” 今年初,市司法局投資200多萬元整合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市公證處、市法律援助中心搬遷至市區中心臨街新址,更好地為群眾服務。同時,各級法律援助機構把建立便民接待場所(接待窗口)作為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內容和聯系廣大困難群體的重要平臺,加大對法律援助“窗口”建設的投入,按照“臨街、落地”的要求,建設一批貼近群眾、方便群眾的接待窗口。目前,全市已有5個機構全部臨街建立了法律援助便民接待場所,為殘疾人設置了“無障礙通道”,較好地解決了“門難找”“門難進”的問題。 為了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我市大力規范“窗口”服務行為,工作制度、申請條件、范圍、申請程序等上墻,簡化法律援助申請、審批手續,根據不同情況為受援人開通綠色通道。還提供“售后”服務,建立法律援助監督管理小組,從案件受理到受援人回訪等環節,對案件進行跟蹤,確保服務質量。 在鞏固便民服務點取得成果的基礎上,我市在市、縣兩級均開通了“12348”法律援助熱線電話,并在提高解答咨詢質量上有了新的突破。在全市各級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和市政務服務中心設立法律援助窗口,在信訪、殘聯、梧州學院等部門和工業園區、工業集中區以及全市23個律師事務所、62個司法所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依托村委(社區)建立了914個法律援助聯絡點,提供法律咨詢服務,暢通群眾訴求渠道,形成了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全市城鄉的法律援助網絡。法律援助工作站(點)的全面鋪開,讓法律援助成為群眾“出門可見,需要就在身邊”實實在在的法律保護傘。 援調結合創新服務方式 今年7月21日早上,湖南的外來務工人員小菲因丈夫在工作中身亡與聘請A公司就賠償金額無法達成一致到梧州市法律援助中心申請援助,并當場得到受理。承辦律師與受援人見面,全面了解案情,準確掌握了該案的全部信息,細致地計算賠償項目和款項。隨后,承辦律師和小菲及其家屬一起到A公司,組織雙方進行調解。歷經4小時調解,雙方達成一致意見:由A公司一次性賠償小菲及其家屬99萬元。22日10點,雙方簽訂《和解協議書》,小菲及其家屬如數拿到賠償款,受援人及A單位對此調解結果非常滿意。 這是我市在法律援助實踐中援調結合,創新服務方式方法取得成功的實例之一。我市各級法律援助機構大膽嘗試在法律援助案件中引入調解方式,堅持“案結、事了、人和”的六字方針,做到援調結合。各級法律援助機構主動和勞動監察、勞動仲裁以及住建委和用人單位聯系,深入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加大非訴調解、訴訟調解力度,降低成本,快速為受援人挽回經濟損失,積極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近三年來,全市各級法律援助機構通過和解、調解結案的案件614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