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訊(記者 李欣鞠 通訊員 曾麗敏 梁新民)每逢周末,岑溪市義昌江畔便會傳出牛娘戲別具韻味的吟唱,雖然都是業余團體的演出,卻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牛娘戲起源于岑溪地區,融戲曲音樂、唱腔藝術為一體,表演以吟唱為主,唱腔簡潔、柔美動聽,是極具地方特色的劇種,在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近年來,岑溪市在用好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扶持經費的基礎上,加大對牛娘戲的扶持力度,搭建起牛娘劇場、露天舞臺共103處,并為表演團隊配置燈光音響、演出服裝等。同時,該市還不定期舉行牛娘戲展演和常態化舉辦專業知識培訓班,推動牛娘戲更好地傳承發展。 牛娘戲隊伍堅持常態化演出,大力培育市場和觀眾。目前,岑溪牛娘戲隊伍已發展至97隊,積極參與春節、中秋、國慶等節日演出,還經常受邀參加新居、新婚、祝壽等群眾喜事演出。據不完全統計,各牛娘戲隊伍年均到鄉村演出5360場(次),觀眾達40萬人次,其中馬路五星隊、歸義恒利隊、糯垌綠云隊、南渡六豐隊、三堡沙村隊等熱門戲隊每年演出30到100場不等。 在政府扶持和推動下,岑溪市涌現出一批新生代牛娘戲劇創作人和表演隊伍。在糯垌鎮,喜愛牛娘戲的村民自發組建了龍母牛娘戲隊,常到各鎮、村開展惠民演出,與當地牛娘戲愛好者交流;南渡鎮黃練村村民自發組建的牛娘戲隊伍,主動向牛娘戲傳承人唐遠桐請教牛娘戲唱腔、劇本、舞美、導演等方面的知識,提高演出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