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謝韻 文并攝 古樸素凈的青墻灰瓦,精致美觀的鏤花門窗,悠長蜿蜒的古風小巷,走在岑溪市筋竹鎮的筋竹古街,看著百年前的一街一景,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 據悉,隨著筋竹鎮、南渡鎮、水汶鎮等先后開展百鎮示范建設,岑溪市不斷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傳承,推動當地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在筋竹古街里,具有清代民居風格的建筑錯落有致。
修舊如舊保留歷史風貌 “除了古街,筋竹鎮還有許多傳承歷史文化的印記,這些是筋竹人以前的驕傲,現在的寶貝。”在筋竹鎮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岑溪市筋竹鎮統戰委員、副鎮長賴育祥,對于筋竹鎮這些年的變化深有感觸。 “你看這幅《趕圩圖》,里面的內容就是慶南街、大新街等街道以往經貿繁忙的場景。”賴育祥一邊向記者介紹著浮雕石畫中的內容,思緒似乎也被拉回了以前。 據介紹,在清朝康乾盛世至嘉慶同治年間,筋竹人先后建立了慶南街、石井街等許多商業街道,當時這里的商貿業、手工業十分興旺發達。《趕圩圖》描繪的就是當時筋竹人在這些街道趕圩的場面。 盡管當年的熱鬧繁華隨著時光逐漸有些淡去,但慶南街、大新街、石井街等街道的清代建筑則被保留了下來。青磚砌成了約兩層高的樓房,一樓用作商鋪,二樓如騎樓般向外延伸。一片片灰瓦相疊,成了“人”字形的屋頂,在冬日暖陽的余暉下,蒙上淡黃色彩的古街別有韻味。 然而經過多年的風雨洗禮,這些舊建筑有的破損,有的殘舊不堪。賴育祥說,為了更好地保存這些歷史古跡,近年來,筋竹鎮政府通過棚戶區改造,秉承保留歷史風貌以及‘修舊如舊’的改造理念,為筋竹古街修葺鎮區破舊房屋,完善附近的基礎配套設施。如今,古街舊樣換了新貌,街道整潔了,墻上還有不少介紹筋竹古建筑的宣傳牌子。 文化傳承就是精神寄托 在筋竹鎮出生長大的孔繁明也見證著這些變化。“我們小時候,筋竹古街這里就有很多老房子,我們也經常來這里玩。現在這里經過改造后,不僅整潔靚麗了,當年一些賣竹簍等一些傳統手工藝店鋪依然還在這里,老味道沒有變!”孔繁明開心地說。如今,巷子里時不時還傳來一些買賣的吆喝聲,仿佛時光的流逝只是為了增添古街的韻味。 除了筋竹古街,數公里外的山村里,靜靜坐落在云龍村的德中堂古寨,也因近年來筋竹人挖掘、保護傳統文化的舉動,漸漸被外人所知曉。 這些散落在村里的大大小小的青磚古宅,多有百年的歷史。外墻內屋的精致壁畫,百年后依然輪廓清晰;屋檐下的角替雕刻精美,并如鳥翼一般承托著房瓦。現今,云龍村也被評為第三批廣西歷史文化名村,這些老房子也被納入了修繕計劃。那些曾經被遺忘的角落,正隨著筋竹人的努力一點點被挖掘和保護起來,筋竹鎮的文化保護和傳承之路,也正在一步一腳印地堅實向前走。 “對于一個地方來說,文化就是它的本源,是這里土生土長人們的精神寄托。我們在對鎮區進行棚戶區改造、環境改造的同時,也要注重我們的文化保護,所以我們不僅注重建筑的保護,對于我們的牛娘戲,我們也是鼓勵他們多到群眾中間去,多走出去。”賴育祥說。 據悉,在黨的十九大召開期間,岑溪牛娘戲的傳承人李青就自己作詞作曲,將十九大工作報告的內容寫入牛娘戲中,再把它帶到筋竹鎮的十八個鄉村里。“這是新時代和舊曲調的結合,我們要做文化的傳承人,也要做新時代的傳唱者。”李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