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要 “不談做作業時,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涉及做作業,雞飛狗跳,嗚嗷喊叫,父愛如山體滑坡……”陪伴孩子寫作業是越來越多家庭需要面對的事情,不少家長卻因此而鬧心、抓狂,苦不堪言,網上流行不少調侃的段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感同身受。陪孩子寫作業真是件讓人煩心的事嗎? 
◎羅金霞 “陪娃寫作業,一把辛酸淚。都云父母癡,誰解其中味。”說起陪孩子寫作業的辛酸,似乎每一位家長都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血淚史”。曾經有一段時間,網上流行這樣一個段子,說有一位爸爸陪孩子寫作業到五年級,被氣得心梗,到醫院做了兩個支架,這使他終于明白一個道理:孩子的作業就順其自然吧,保命要緊。 誰知這位家長的驚天一嘆,竟引來無數家長的共鳴。更有人說:陪孩子寫作業,是一種煎熬,更是一種折磨人的新時代酷刑。 這話說得一點也不為過。 我的一個鄰居,長得溫文婉約,待人接物皆細聲軟氣,脾氣極好。但唯獨在陪孩子做作業時儀態盡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作為她的鄰居,我每晚都能聽見她聲嘶力竭的吼聲:“你寫呀!倒是寫呀!一會兒口渴,一會兒尿急,寫幾個字寫到天亮也寫不完,等一下你就會挨揍。什么?五加二等于六,你怎么這么笨……”確實,遇上有拖延癥的孩子和怎么點化都不開竅的孩子,任你如何文心繡腹、學富五車,也沒辦法讓孩子領會分毫,只會讓你分分鐘抓狂,恨得人手癢癢。 曾聽一個朋友說,她在一次陪孩子寫作業時,氣得她把兒子的筆折斷了,把書包丟到門外。引起她生氣的原因,只是因為她的兒子在寫一篇以“我和我的同學”為題的作文時,全篇作文只有四句話,單單用“我打過去,他打過來。”這句話重復無數次來湊足了八百字。他的作文是這樣寫的:“有一天下午,天氣晴朗。我和我的同學在樹下打乒乓球,我打過去,他打過來。我打過去,他打過來……” 遇上如此熊孩子,除了讓人哭笑不得之外,帶給家長的更是深深的絕望。每個家長一旦為人父母,都有一顆望子成龍的心,可僅僅寫作業這一項,就把父母們的幻想徹底打破了。 說實話,這種絕望的感覺也曾縈繞在我的心頭。當年,兒子在做作業時也有拖延癥。每當要寫作業時,各種借口、各種理由全出來了。最后,任你好說歹說,恐嚇怒罵,暴跳如雷,他就是無動于衷,死活不動筆。更氣人的是,在二年級時學時間刻度表,他老是弄不懂為什么時針走一圈是60分鐘,那時只氣得七竅生煙,生不如死。 孩子不開竅,家長往往會憋出內傷。也有家長說,孩子不會做作業,都是因為現在的課本設置的內容太超前,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根本追不上課本的內容。重慶市第71中學校長、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中小學校長遠程培訓指導教師張克運更是寫了一篇以“教育走得太快,請等等落下的靈魂”為題的文章,講述了現代教育的弊端,并指出教育就應該像養花一樣,一邊養一邊看,一邊靜待花開,他認為慢才應該是教育的常態。 在當今什么都飛速發展的時代,教育真的能慢下來么?每位家長能不能有“靜待花開”的勇氣呢? 縱觀現在社會上的教育現象,許多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學得不夠多,給孩子報各類興趣培訓班、學習班。孩子除了要應付學校布置的繁重作業外,還得奔走于上都上不完的各種興趣班。他們的整個童年,都淪陷于這種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大環境中。他們的童年,沒有“快樂”二字。 有人說,生命是個過程,不在乎目的地在何方,只在乎沿途的風景。過程精彩,結果自然精彩。同樣,教育也是個過程,不渴求速度怎樣,過程美麗,結果同樣也會美麗。慢下來的教育重視過程,關注細節,突出個體,尊重差異,把教育中的一點一滴都做到極致,才能綻放精彩,彰顯美麗。唯有讓教育慢下來,孩子的目光才會慢下來,他們的心靈才能細細地品味學習的真諦及含義。 其實大多數孩子的童年時間都是混沌無知的狀態,對待學習還沒養成興趣,靜待花開未嘗不是好事。正如現代作家鄭淵潔所說:人生又不是百米賽跑,輸在起跑線上就完了。人生是馬拉松,你看到哪個一起跑就遙遙領先的馬拉松運動員能跑到最后?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享受童年美好時光,像花一樣茁壯成長,讓我們慢慢地陪伴,靜待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