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梁燕如 通訊員 李俊鋒 黃瑋蒨 今年年初,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中小學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最近,自治區政府也發布文件,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向學生提供校內課后服務。相關人士指出,上級鼓勵開設校內課后服務的相關文件對完善校內課后服務管理、保障、運行等機制起到積極指導、推動作用。 部分學校探索實施校內課后服務 近年來,我市城市發展西移、南拓,城鎮化進程加快,市區教育資源只能實現“相對就近入學”,部分中小學生需要到離家較遠的非寄宿制學校讀書。在此背景下,部分中小學探索開設校內午休、課后興趣班等,節約學生往返學校時間,提高學習質量。 市第十四中學初二學生肖雨欣家住富民一路。為保證每天7點20分左右到學校,小肖每天清晨6點30分前就要出門乘坐28路公交車去學校,中午就在學校飯堂吃午餐,然后到休息室午睡。小肖說,中午如果乘車回家,吃過午飯就得出門上學了。 市十四中、十一中近三分之一的學生非地段生,部分學生來自城東鎮、三龍大道一帶,上學路途較遠。為保證離校較遠的學生下午學習質量,兩所學校在2014年前后探索開設校內午休服務,免費向學生提供午休場地、床鋪,但要求學生在校內飯堂吃午飯,并自帶床上用品。 
12月22日,在梧州市十一中午休室,一名留校午休的學生在午睡前學習。據悉,該校制定了午休紀律,要求留校午休學生不得在休息室內打鬧、玩手機等,一旦出現違規行為則被取消留校午休資格。楊佳 攝 約在七年前,錢鑒小學也探索開設課后興趣班。該校負責人表示,630多名在校生中,超一半是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這部分學生家長因忙于生計、文化水平不高等,沒有太多時間照顧、教育孩子。為讓孩子學到更多知識,學校整合市青少年宮專業老師、梧州學院大學生志愿者等資源,在每天放學后開設興趣班。近期,梧州日報社小記者俱樂部進駐學校,學校得以實現周一到周五放學后均能開設興趣班,教學內容更豐富。 條件受限只能服務部分學生 在十四中學生午休室前,午休學生紀律、內務整理要求,留宿學生名單和對應床位號碼等信息張貼在墻上。走進午休室,記者看到室內安裝了柜式空調,床是分上、下鋪的鐵架床,被子整齊疊放在床上。目前,該校留校午休學生約220人,學校聘請兩名宿管阿姨分別管理男生、女生宿舍,按時清點人數。 以確保學生安全為大前提,學校午休管理做得很細致。在十一中,該校中層以上領導每天中午輪流留校值守、巡查。十四中相關負責人從學生吃午飯開始,就現場維持紀律。龍新、龍平、長紅小學今年新開設午休服務,三所學校每天安排家長到學校,和老師一起做好午休管理。同時,相關學校要求午休學生的班主任保持手機通暢,及時溝通解決“找不到學生”等情況。 走訪中,記者發現,我市學校的校內課后服務只能針對一部分學生免費開放。十一中、十四中只能按照“家庭住址從遠到近”原則安排部分學生中午留宿;龍新、龍平、長紅小學只面向低年級學生提供午休服務。市區一家小學現有學生2000多人,學校也曾開設過數年的校內午休服務,但隨著生源增多,教學用房緊張,不得不取消午休服務。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目前也只能向我市部分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占比較大的學校提供公益課程,惠及的學生較少。 相關人士指出,校內課后服務涉及食品、場地安全管控,日常管理工作量大增,而學生打鬧可能引發的不可控安全隱患等,使得不少學校不愿意提供校內課后服務。此外,相關文件規定義務教育學校禁止違規收費,各項校內課后服務只能是無償公益性質,無法調動教職人員參與的積極性。 好政策落地還需堅守原則 上級部門關于做好中小學校內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文件出臺后,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相關人士指出,開展好校內課后服務,對學生成長、緩解家長接送小孩壓力以及學校健康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從相關文件看,鼓勵校內課后服務探索實行政府和學校支持、家長合理分擔運行成本模式;積極探索校外機構或社會培訓機構與中小學合作開展校內課后服務;鼓勵和支持中小學教職工在按質按量完成正常職責工作后,參與校內課后服務教學和管理工作并取得相應的勞務報酬等內容,對破解校內課后服務的運行困境都提供了有效指導意見。記者從市教育局獲悉,目前我市教育部門正根據上級文件精神初步擬定市一級實施辦法,綜合工商、物價等部門工作意見,解決好校內課后服務的師資配備、日常管理、服務收費等問題,為校內課后服務規范開展做好政策準備。 針對開展校內課后服務,相關人士也表達了不同看法。部分學校負責人希望,校內課后服務要堅持公益惠民原則,政府部門要充分考慮不同學校的生源情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部分辦學能力相對薄弱的學校免費開展校內課后服務,避免增加家長經濟負擔。在規劃建設新學校時,可學習外地成功經驗,建設“多室合一”的多用途教室,讓教室具備有休息、就餐、儲物等功能,充分利用好空間資源,提前破解休息場地不足等問題。 相關人士建議,校內課后服務要嚴格篩選進入校園開展教學、管理活動的人員資格,防止品行不端人員混入服務隊伍;要堅持服務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學生自愿參與等原則,防止學校盲目跟風開設不必要的課后服務,或變相成為集體補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