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謝韻 說起牛娘戲,不少梧州人尤其是岑溪市民都不會感到陌生,它用四三結構的七字句,平易近人的岑溪話,唱出了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的一個個小故事。 “以前的牛娘戲唱的都是一些傳統故事,現在的牛娘戲則融入了更多新時代的內容,如國家的惠民政策、種養技術、交通安全等等。”從事牛娘戲編劇多年的糯垌鎮綠云村村主任黃緒成告訴記者,這樣的新變化,不僅豐富了牛娘戲的內容,也讓它更貼近生活,更容易傳播。 傳統戲曲深受歡迎 “在我們糯垌鎮,逢年過節或者村民新居入伙時,都會邀請我們去唱牛娘戲,甚至連附近廣東的一些鄉鎮也會請我們去唱牛娘戲。”說起岑溪牛娘戲在群眾中受歡迎的程度,牛娘戲的傳承人徐偉南滔滔不絕。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岑溪各牛娘戲演出團隊深入鄉村演出達6365場(次),觀眾達45萬人次,其中馬路五星隊、歸義恒利隊、糯垌綠云隊、南渡六豐隊、三堡沙村隊年演出均在300場以上。在春節期間,熱門搶手的牛娘劇隊經常一天要表演3場牛娘戲。 作為傳承人之一,徐偉南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牛娘戲。“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有表演隊伍下鄉表演牛娘戲,我當時是湊熱鬧去看的,但一聽到這個曲調和唱腔,覺得它通俗易懂之余又很有趣,就喜歡上了。”徐偉南說,那時綠云村里有4支唱牛娘戲的隊伍。 然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許多人外出打工、下海經商,人員緊缺成為了制約牛娘戲發展的重要原因。為了讓牛娘戲延續下去,徐偉南和黃緒成等人就組建了一支隊伍,希望通過自己努力,讓牛娘戲更專業、名堂更響亮。 “時代在進步,所以我們牛娘戲的劇目也不能一直一成不變。”與徐偉南一樣,黃緒成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愛上了牛娘戲,但在他看來,傳統劇目的牛娘戲已經傳唱多年,如果劇目不更新,牛娘戲的吸引力或許會隨著觀眾的變化而減弱。 黃緒成說:“我們表演牛娘戲,更多的是希望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去宣揚傳統美德,同樣,黨的十九大精神、惠民政策等內容宣傳也可以融入牛娘戲里。” 劇團演員青黃不接 近年來,岑溪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視牛娘戲的傳承與發展的問題,通過“內修外推”的辦法推進戲曲進鄉村、進校園工作,探索了結合時代特色傳承傳統文化的新路徑。 盡管如今牛娘戲在群眾中越來越受追捧,但由于農村青壯年很多外出打工或創業,牛娘戲青年演員缺少來源。 “相當一部分牛娘戲藝人年紀偏大,有的甚至疾病纏身,對牛娘戲的傳承和發展心有余而力不足,這也是現在牛娘戲出現演員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現象的原因。”岑溪市糯垌鎮文化體育和廣播電視站站長高飛鵬說,如今政府正在多方面進行努力,持續推進戲曲進鄉村工作。 高飛鵬表示,為抓好牛娘戲傳承與發展,廣播站為戲曲進鄉村提供服務平臺,不定期舉行牛娘戲展演、會演,并給予牛娘戲演出隊伍適當的補貼。與此同時,岑溪市加大戲劇進校園力度。目前,糯垌鎮16間中、小學都開展了牛娘戲進校園活動,向學生傳授牛娘戲的基本知識。此外,葉倫小學已經成立了小小牛娘戲班,由牛娘戲民間藝人進行傳幫帶。 “今后我們將加大投入,繼續推進戲曲進鄉村、進校園,讓我們的傳統文化扎根牢、傳播遠。”高飛鵬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