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李玉瑩 文并攝 當下,微整形受到越來越多愛美人士的青睞,整形內容包括打瘦臉針、注射玻尿酸、填充脂肪等。然而,目前梧州市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公立醫院僅有兩家,不少所謂美容工作室、美容院的證照并不齊全,操作也不規范,一些患者在不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整形失敗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導致微整形成了“危整形”。 
日前,在梧州市紅十字會醫院醫學美容門診的治療室中,一位女性正在接受眼部醫學美容治療。
A 心存僥幸光顧無資質整形機構 盡管不少人心里都明白,在不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整形存在風險,但考慮到價格更便宜、手術操作更便捷、手術場所更隱蔽等因素,還是有人抱著僥幸心理去嘗試。 市民陳小姐今年28歲,覺得自己的鼻子長得不夠好看,于是經由熟人推介,在市內某大廈的一家整形工作室花2000多元往鼻根注射了玻尿酸。“據說玻尿酸價格本就不貴,而且廠家挺多,即使渠道可能不合法,但只要效果好就行。”陳小姐說。 市民謝小姐也有類似的經歷。前段時間,她在美容院美容師的介紹下注射了瘦臉針,打完針后,謝小姐的臉部出現了過敏反應,盡管幾天以后消腫了,但她仍心有余悸。謝小姐告訴記者,當初自己覺得,那么多人都在這里打過瘦臉針,都沒有出現問題,所以她也覺得不會有事,不料自己還是“中招”了。 據謝小姐透露,其實不僅是美容院或者工作室可以進行微整形,有的店家還可以通過預約提供上門服務。雖然看起來方便快捷,但這些店家均不提供發票和相關憑證,一旦發生醫療事故,消費者將不知道如何維權。 B “微信整形”只面向“圈內好友” 近日,記者以注射玻尿酸為由,在本市一些大型商場的美容店、美甲店、彩妝工作室等進行走訪。記者在這些店鋪的價格表上均沒有看到注射服務類項目,也沒有看到相 關證照擺在店鋪的醒目位置。記者詢問部分店家,他們表示沒有開展此類項目。然而,當記者在新興一路、吉塘路、文瀾路個別美容機構詢問時,卻得出不同的答案。有美容店店主表示,可以預約注射玻尿酸,費用大概在幾千元至上萬元不等,具體需面診后才能確定用量,一般按部位收費。當記者問及注射的產品來源及注射人員有無資質時,這些店主普遍宣稱是由專業的醫療美容機構的醫師為顧客進行注射,產品由生產廠家直接供貨,無需擔心質量問題。 此外,記者還發現,一些微信朋友圈也在發布整形廣告,包括給顧客注射瘦臉針、美白針,填充太陽穴等,當記者嘗試添加這些微信號時,對方普遍以不認識為由拒絕接受。 據知情人士透露,這些微信號的用戶只面向微信好友做美容生意,只有微信好友才能看到產品,通常只添加熟人推薦的朋友。有時他們還會引薦顧客到大城市的醫療機構進行難度較大的整形手術,但對方機構是否具備資質則不得而知。 C 美容變“毀容”個案并不少見 記者從梧州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了解到,目前全市的公立院中,只有梧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和梧州市人民醫院具備醫療美容資質。據這兩家醫院美容門診的醫生反映,近年來,不時會接診一些因進行了微整形項目而導致排異、感染甚至局部組織壞死的患者。 據梧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美容中心副主任梁志玲介紹,其接診的患者中多數是出現整形部位紅腫、脹痛或過敏反應等。“前段時間,科室就接診了一名20多歲的患者,她因在某美容工作室注射了玻尿酸,導致整個鼻背部紅腫甚至出現皮膚潰爛的情況。”梁志玲說,當時這名患者自述,在注射了玻尿酸后,美容師告訴其可能是個體差異,有點發炎,只要吃點消炎藥并休息兩天就沒問題了。但沒料到鼻子越發紅腫,感覺情況不妙之后,她才趕到醫院求助。 而另一名險些因微整形而“毀容”的患者,則與超聲刀美容有關。“曾有一名40多歲的女性患者到門診治療,就診時她的面部已經紅腫,甚至還有灼傷印記。”梁志玲說,這位患者本想通過超聲刀消除面部的法令紋(即位于鼻翼邊延伸而下的兩道紋路),以達到令皮膚緊致的目的。于是在朋友的介紹下,她到美容院花了上萬元進行超聲刀美容,但操作該項目的并非美容院的美容師,而是該院聘請的聲稱是專業美容機構的醫生。患者自以為有保障,不料卻出現這樣的情況。最終,經過一段時間的抗感染、消腫、及修復處理,這位患者受傷的臉總算被“搶救”回來。 D 美容整形對人員場所要求嚴格 記者從梧州市衛生監督所了解到,微整形屬于醫療美容范疇。據《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規定,醫療美容必須在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并在審批有醫療美容科的醫療機構內進行。 負責實施醫療美容項目的主診醫師必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經執業醫師注冊機關注冊;具有從事相關臨床學科3至6年的相關工作經歷(根據從事的二級診療科目而定),醫療美容主診醫師還必須經省級培訓或進修并考試合格得主診醫師培訓合格證,還要按執業專業類別執業。 平時,我們俗稱的“美容院”只能開展生活美容服務,就算是醫療美容主診醫師也不能在“美容院”給顧客進行注射類服務,而使用的注射類藥品,也應該符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有關規定。 據梧州市人民醫院燒傷整形科副主任醫師羅宇杰介紹,涉及微整形的項目,不僅用藥方面需進行嚴格把控,而且無菌操作也是必備條件。一些不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往往存在器械消毒不徹底、人員操作不規范、注射藥物來源不明等現象,這很容易導致很多意外及并發癥的發生。此外,對于消費者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接受微整形手術這一問題,這些機構是無法提供相應檢查及術后的保障的。 E 非法行醫行為監管難度大 對于在微信上推廣整形廣告的案例,梧州市衛生計生監督所表示,目前還未接到相關舉報投訴。由于微信朋友圈相對私密,一些非法醫療廣告無法第一時間被網信部門和執法部門發現。監管部門獲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徑相對狹窄,難以對這類醫療亂象進行實時監管,只有通過朋友圈的好友舉報,或通過曾接受整形后又對結果不滿意者舉報后,監管部門才能獲知線索前去查處。 此外,涉嫌非法開展醫療美容項目的人員通常都在一些隱蔽場所開展整形活動,場所戶外不設宣傳廣告或牌匾,平時關門閉戶。在沒有其他證據的情況下,執法人員難以入內進行檢查,這也給此類執法檢查增加了難度。 據了解,目前,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監督機構除了依法開展日常監督巡查和多部門聯合檢查外,還要求相關科室衛生監督員加強對本市非法醫療美容類互聯網不良信息的監測,并將監測到的不良信息及時向網信部門報告。 F 消費者需仔細甄別合理維權 面對魚龍混雜的微整形市場,市衛生監督所提醒,網上不少美容藥品來源不明,消費者購買前一定要仔細甄別。所謂微整形的操作人員有可能是“半路出家”,并沒有接受過正規培訓,也沒有相應資質,整形過程中若消毒工作不到位,市民有被感染的可能。此外,市民不要輕信微信營銷和熟人推薦,因為無證經營的私人會所安全無保障;如要進行美容整形項目,一定要到持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并審批有醫療美容科的醫療機構進行。 如市民發現非法醫療美容行為,可以向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或監督部門投訴,也可以投訴到“3·15”消費者健康維權中心。權益受侵害的消費者,應盡可能收集相關的證據給相關部門,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