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頭連著國計,一頭系著民生。推動教育發展更均衡、更優質,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重要追求之一。今年市“兩會”期間,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積極建言,助力我市教育事業提質發展。 盯緊目標從細處抓落實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各學段教育發展成果顯著。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85.4%、97.7%、89.5%;蒙山縣、萬秀區、岑溪市先后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評估;長洲區通過了自治區評估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評估。 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認為,我市城鄉學校教學條件有了極大改善,城鄉教育硬件差距進一步縮小。但是,部分學校60人以上的“大班額”、兩個寄宿生擠一張床的“大通鋪”,以及幼兒園“入園難”“入園貴”等現象依然存在。在城市發展新區,義務教育資源布局不均衡等問題還較為突出。因此,我市還要持之以恒地推進教育項目建設,增加優質普惠教育資源。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推進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素質等。這讓一直關注梧州教育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極感振奮,認為這是推動教育事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部分代表、委員同時表示,完善教育項目規劃布局,明確教學發展目標,還要從細處抓好落實,在教育用地、項目建設資金等方面做足保障,適度傾斜支持力度,才能讓紙上規劃變成看得見的新校園、管長遠的好機制。 看準問題從關鍵點破題 隨著創建國家、自治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縣(市、區)工作深入推進,我市城鄉學校辦學硬件逐步提質,水平逐漸均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此指出,學校建好、設施配齊,還需要培育優秀學子,這才是教育發展最大目標。 2017年,全市高考一本上線人數達1871人,創下歷史新高。對于這一成績,不少代表、委員仍表示擔憂:與區內其他城市相比,我市拔尖學生不多,反映出尖子生培養存在短板。一名來自教育系統的市政協委員坦言,多年來,我市課堂教學沿用舊模式、老辦法,已不符合當下課程特點、學生發展需求。 市政協委員漆潔說,可以參照我市高層次緊缺人才引進機制,招錄一批教育發展眼界更廣、教學理念更先進的優質師資、管理團隊,充實、優化教育隊伍。陳展涯委員認為,要打破校際之間、市縣之間的教育發展壁壘,讓教育資源在更大范圍共享。學區制、集團化辦學成為不少代表、委員肯定并贊成的教育抱團發展模式,認為這樣才能推動教育工作從“自家兄弟比”到“握指成拳對外”的發展提升。 在仍未建立有效機制轉變隊伍結構背景下,有代表、委員建議,可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共享優質課堂、師資,有效彌補現階段優質師資不足等短板。市政協委員藍梅麗認為,應當用好我市高校資源,引導高校師資走進中小學進行教學互動,從而開闊中小學教學隊伍眼界,豐富課堂教學模式,讓孩子學得更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