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 記者 梁燕如 通訊員 鄒小紅 陳捷飛 “冰泉豆漿用湯勺舀起、滴下,一滴一滴猶如斷線的珍珠……”六一幼兒園大班幼兒黃麗璇用清脆的嗓音把一碗濃稠香滑的豆漿“送”到聽眾眼前,小手掌和著講解節奏急徐有致地推介美食。 這是六一幼兒園1月12日舉行的迎新年美食文化節活動的一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孕育出的優秀傳統文化,熔鑄在祖國一景一物、民眾一言一行中。認識、品賞文化,進而踐行、傳承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行動實踐。 “舉辦此次活動,目的就是讓孩子從小認識中國文化、喜愛家鄉文化。”六一幼兒園園長盧苗說。活動會場布置別具匠心:掛起紅燈籠,貼上紅窗花,十二生肖剪紙畫粘聯著中國結。冰泉豆漿、紙包雞、龜苓膏、六堡茶等梧州特色美食陳列在騎樓、漁船等造型的小攤檔里,孩子成了美食講解員,或吆喝、或耍寶地吸引小伙伴、老師、家長前來品嘗。最逗趣的當數民俗表演,孩子們用小臂膀舉起萌趣的獅子頭,小小的個頭爭先恐后鉆進長長的尾擺里。伴著一曲曲民間童謠,“獅子”跳躍、“長龍”舞動,“凼凼轉,菊花園;炒米餅,糯米糍……”的歌聲勾起大人的童年記憶,穿過歲月串聯起小孩、大人的歡樂時光。人們感嘆,當年的孩童已經長大,文化依然不老。 文化常青的魅力,源自不同時代對文化的堅守和創造性傳承。“我們這一代人也要在文化傳承上有所建樹”,這一信念催促著梧州教育人挑起文化傳承新擔子。1月16日,市第八中學校長廖宇移動鼠標點擊電子文檔,該校教職員工自主編寫的“和·藝”課程教材頁面漸次打開,梧州歷史人文在方寸文稿里鋪展延伸。山水文化、騎樓文化、戲劇文化等梧州傳統文化在章節里、句讀間集結,系統匯聚成梧州文化基因圖譜,又在師生的繪畫、歌舞、陶藝等藝術作品圖畫展示中有了更年輕的姿態。 八中的教材承載著教師育人的初心,也承載著學生成才的渴盼。廖宇說,全書正在進一步修訂完善,計劃在下半年出版,將用作學校必修課教材。屆時,學生認識梧州歷史文化更系統、全面,在與文化“對話”中生發新靈感,用奇思妙想讓文化活起來。其實,一場文化傳承接力賽已在八中“開跑”——校門邊有一面粵劇臉譜陶藝作品墻,這是“00后”對傳統戲劇文化的新認知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