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梁萍 城市“五亂”減少,市容環境變好;公用設施改善,城市功能提升;舊城整治改造,城市布局更加宜居……2017年,隨著城市建設提升工程推進和城市管理體制改革深化,我市進一步加大公共服務設施改造力度,加強城市管理執法工作,完善生態宜居規劃和布局,城市建設管理再上新臺階,實現舊貌換新顏。 整治城市亂象執法管理加強 現在,幸福社區嘉多利花園小區的居民出門放心許多——原來盤踞在小區門前的“馬路市場”得到整治,占道攤販、雜物被清理,車輛停放有序,垃圾污水沒有了,良好的環境回來了。 不止是嘉多利小區,大塘市場周邊、棗沖小區周邊、大圓塘市場周邊等多處“五亂”問題突出的“重災區”都得到有效整治。城市管理執法部門以集中行動和日常巡查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整治,防止亂象反彈,推進有關工作常態化和長效化。 不僅如此,城管執法部門還在全市持續開展宵夜攤噪聲油煙污染、人行道車輛亂停放、建筑泥頭車排渣撒漏、居民亂搭亂蓋等違規行為整治行動,其中大型專項整治80多次,依法清理和暫扣占道物品,對違章者進行批評教育和處罰,取得較好效果,各種城市亂象明顯減少。 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執法監督科負責人介紹,去年城市管理執法部門整合多個領域的執法職能,綜合開展市容環境、市政設施、城市建設、國土資源、環保等行政執法工作。以前因多部門職能不清導致交叉執法、重復執法或互相推諉無人執法的現象得到改觀,城市管理效能大幅提高。 根據城市管理執法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我市還要繼續推動城市管理執法工作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加快移動城管執法系統、違法行為動態監控系統等信息平臺建設與融合。目前,有關工作正在逐步推進,城管執法部門新增了一批執法車輛和智能設備,并啟動非法小廣告數字化治理系統,設置信息中心和管理后臺,對非法小廣告涉事號碼進行電話語音追呼,督促涉事人做出整改并接受處理,主要街道的小廣告亂張貼、亂涂寫、亂刻畫現象逐步得到遏制。 改造公共設施服務功能提升 日前,市政部門完成白云山景區公交車站、廣仁路、市政廣場等多座老舊公廁的升級改造;在白云山景區、西堤公園、怡景小游園等景區、公園以及市區人流密集道路和小游園新建一批生態環保市政公廁,群眾如廁環境有所改善。 最近幾個月來,蒼海大道、竹灣路等15條市區主次干道的路面相繼完成修復治理,市政府周邊、新興三路、紅嶺8號路等6條主干道人行道也做了修復和改造,市政部門還完成了新興二路小學至兩廣市場東北側破損道路修補,解決周邊學生、群眾出行難問題。 
1月19日,在三龍大道中段,工人正在砌筑綠化帶。三龍大道西江三橋跨線橋下交叉路口與紅嶺37號路銜接工程正在建設中,該路段近200米長的破爛路面也同時進行修復。目前,道路修復已完成100多米,路面配套設施建設也在施工中。李鴻榮 攝 去年上半年,玫瑰湖公園園林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投入使用,采用納米陶瓷膜污水處理工藝,對原來直排入湖的生活污水進行收集處理,處理后的水還可作為景觀用水及綠化灌溉。此外,市政部門還完成了多個生活污水直排口截污整治,加快市縣鎮三級污水處理設施項目建設和升級,促進全市各級污水處理設施提質增效…… 在過去一年里,我市大力推進市政和公用設施的修復、改造和提升,全力消除城市“臟亂差、路不平、渠不通、污水冒、綠化差、燈昏暗”現象,推動城市公共服務功能改善,城市環境“美化、亮化、凈化”效果顯著。 “我市把改善城市公共服務和優化環境作為城市建設提升工程的一項主要內容,結合市民群眾反映較為強烈的民生問題進行統籌梳理,列出需要改善提升的項目清單,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落實資金,逐步推進有關工作。”市市政和園林管理局負責人說。 我市還對新興路、西堤路、文瀾路等主要道路進行交通優化,增設了中央隔離欄、信號燈、交通島等設施,建成包括地面停車場、立體停車樓等形式的停車泊位1000多個,緩解交通擁堵和停車難問題。 推進棚戶改造人居環境改善 去年5月,在百花沖住了55年的譚永康搬離老舊房子,住進了嶄新的商品房小區。 2017年,我市繼續大力實施棚戶區改造工程,推進百花沖、富民一路、工廠一路等多個片區的居民搬遷。和老譚一樣,幾千戶居民通過棚改貨幣化安置或易地安置的方式,實現房屋“以舊換新”。 市棚改辦有關負責人說,我市多個舊城片區居住人口密集、公共配套不足、衛生臟亂差、安全隱患突出,市委、市政府自2009年以來持續實施地災綜合整治和棚戶區改造,幫助居民搬離危舊房,并對老舊住房進行綜合整治,改善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促進城市新發展。 截至目前,搬遷后的房屋陸續被拆除,非搬遷類舊住宅小區也通過道路修復、給排水、照明、綜合管線和建筑立面改造,實現容貌和功能煥然一新。我市還結合歷史文化特色,推進騎樓城整修保護、百花沖“三總府”重建等工程,重現歷史文化名城的風采。 舊城環境得到改善,新區也在持續加快發展。我市以城市建設三年提升工程為契機,統籌推進多個新區完善設施,擴大城市建設成效—— 蒼海新區在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基礎上,繼續夯實基礎、提升景觀,完成了環湖道路及配套設施、岸線水系景觀和濱水步道、蒼海游客接待中心的建設,成功引進健康養生、水上樂園、音樂小鎮等項目,展現出生態宜居新風貌; 紅嶺新區在推進環境綜合改造提升的同時,繼續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和配套設施,學校、綜合訓練館、圖書館正常運作,政務服務中心實現搬遷,逐步形成融商貿、會展、景觀、居住于一體的綜合性城市新區。 按照城市規劃,我市正按照沿江推進、南拓北優的方向和擁江發展、點軸帶動的模式,沿西江兩岸布局公共服務、商業、金融商貿會展、休閑游憩等主要生活功能,向外拓展城市空間,打造布局優化、功能完善、生態宜居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