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梧州市不少小學通過“網絡作業”平臺為學生布置“無紙化”家庭作業,針對這一形式的出現,家長的態度卻有些矛盾:既希望這一形式能寓教于樂帶動孩子的學習興趣,又擔憂孩子缺乏自控能力,對學習“分了心”。 西江都市報記者 萬立平 實習生 黃紀蓉 網絡作業興起家長持不同意見 1月17日晚上八點,梧州市工廠路小學一年級語文老師韋倩婷打開手機,進入其所教的班級QQ群,開始檢查家長發送過來的學生背誦課文視頻。 “今天我通過QQ群告訴家長,語文作業是背誦課文,要求家長用手機將孩子背誦的過程拍成視頻,然后再傳回QQ群給我,這樣可以節省第二天在課上抽背課文的時間。”韋倩婷說。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梧州市不少學校通過微信群、QQ群等網絡平臺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梧州市多數小學開始借助一些網絡APP布置家庭作業,“數學盒子APP”就是其中一種。 “自從這個學期開始,老師通過一個名叫‘數學盒子APP’布置作業后,女兒逐漸喜歡上做數學作業了。”女兒就讀于第二實驗小學二年級的鐘先生表示。 據鐘先生介紹,女兒通過這款APP做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一般用時在10分鐘左右就可以完成。利用APP做作業,不僅他可以及時知道孩子做題的情況,而且老師也可以立即對孩子的作業做出評價。然而,在女兒對學習的興趣增加的同時,鐘先生也擔心孩子會在學習之余用手機“見縫插針”地做別的事。 相對于鐘先生的贊成中帶有擔憂,兒子就讀于大塘小學一年級的黃女士對網絡作業則持反對意見。黃女士表示,低年級孩子的眼睛還沒有發育成熟,使用電子產品做作業對他們的視力無益。此外,她還發現一些線上作業平臺以游戲的方式鼓勵孩子刷題以獲取獎勵,并且列出了個人和班級的排名,她擔心這會讓孩子沉迷其中,最終效果會適得其反。 
網絡作業(資料圖) 通過線上作業老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那么,老師對于使用線上軟件布置作業的看法又是如何的呢?記者采訪了梧州市振興小學有著多年教學經驗的數學老師陳歡。“時代在進步,老師利用網絡平臺布置作業,這一教學手段無可厚非。”陳歡介紹說,線上作業的優勢在于作業APP里包含有豐富的題庫題型,而且可以基于大數據制定個性化方案,教師們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興趣愛好和狀態,布置不同的作業,做到因材施教。陳歡還表示,對于老師而言,在APP上布置作業,可以更方便地批改學生作業和了解班級學生學習的整體情況,“在App上,誰做了多少題、誰答錯多少題、誰每天在堅持做題,都能一目了然”。 “目前我所教的班級,利用APP布置的作業基本以計算題為主,振興小學每個月都會舉行口算比賽,通過這幾個月的觀察,我們發現學生在運算的準確性明顯有所提高,而且運算速度也變快了。”陳歡說。 陳智斌也是梧州市振興小學的一位數學老師,在她看來,批改線上作業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陳智斌表示,學生在線上完成作業后可馬上提交,老師批改后可立即回傳給學生,教師在提高教學效率之余,還能及時了解學生對一些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語文老師韋倩婷也認為,線上作業形式的出現,使老師可以更便捷地掌握學生語文、英語這類口頭作業的掌握情況。韋倩婷透露:“以往老師以抽背的形式來檢查學生背誦課文的情況,但課堂時間非常有限,這樣抽背的效率也比較低。如今通過家長上傳音頻的形式給老師,老師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家長做好監督工作培養孩子管控能力 對于老師普遍使用線上布置作業的教學方法一事,梧州市萬秀區教研室主任李國魂表示:“教育已從一開始的口口相授,進入到如今的互聯網時代。不管接受與不接受,網絡已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教育也不例外,現代信息技術對轉變學習方式發揮了很大作用。網絡平臺功能的強大在于,它不僅能實現資源共享,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進行學習,還能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提供了個性化學習的可能,這樣比口口相授更加具有主動性與靈活性,更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李國魂還表示,目前學校使用的線上作業APP均為國內較多老師已提前試用過并給予較高評價的線上學習軟件,這些APP對老師教學和提高孩子學習能力均有較大的幫助。她建議,對孩子們完成網絡作業的過程,家長可以做好監督,要注意監控孩子的使用時間和使用情況,以更好地幫助孩子們利用學習軟件提高學習能力。 陳歡告訴記者,盡管老師會通過APP給學生布置“無紙化”作業,但傳統的紙質作業依然存在,而且線上作業的量并不多,學生一般只花5至10分鐘的時間便可完成。陳歡也建議,孩子在做線上作業時,家長盡可能地陪在孩子身邊,并幫助孩子養成自我管理的能力,做完老師布置的作業后,就要放下手機,不要再沉迷于別的與作業無關的東西了。 
孩子做網絡作業時,家長應陪在孩子身邊,幫助孩子養成自我管理的習慣。(資料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