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一輛滿載土雞的貨車從鄉村往市區駛去。駕車途經新建成的高枧橋時,鄒顯寅不禁哼起了歌兒,這趟車出去,又增加不少收入。 鄒顯寅是梧州市萬秀區城東鎮華堂村村民,是有名的養殖戶。過去每逢汛期漲水,他的運輸就受到影響,有時收入要少幾千元,現在修建了高枧橋,再也不用擔心下雨天了。 梧州市“第一公里·橋”惠民工程建設前,村民從村里到城鎮,得走一座只能過行人和摩托車的漫水小橋,每當汛期來臨,暴漲的河水把村民困在村子里,產品運不出去,收購商也進不來,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 其實,華堂村離梧州城區不足20公里,屬城鄉接合部,靠近梧州至封開一級公路、梧州至信都二級公路,出門應該是方便的。 “與市區很近,但是心理距離遠。”種植砂糖橘的村民李漢培說,過去村民想把農副產品運到市區,需要用摩托車載貨到村口,再通過貨車轉運,導致耗時長,成本高,收益少。 “如今往返市區,僅需兩個小時,村民紛紛稱其為民心橋。”村支書吳海新自豪地說,橋雖只有4.5米長,但是450多名村民受益。如今,村里的砂糖橘、玉桂等農產品源源不斷地通過這座橋外運銷售。 “第一公里·橋”惠民工程打通城鄉“出”與“進”的“雙向道”,實現了繁華都市和田園鄉村的相互融合。在吳海新看來,橋不僅縮短了城鄉空間距離,還拉近了城鄉群眾的心理距離,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動力。 (廣西日報記者 梁乾勝 通訊員 黎海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