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訊(記者 李欣鞠)新增15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新增6名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完成蒼梧王城等歷史文化標識項目建設……去年以來,我市加強文物保護工作,推進文物保護、文物平安等工程,提高文物“活化”利用成效。
2017年,全市文物保護工程開竣工項目達十多項,總投入約1000萬元。一年里,我市完成天主教堂搶救性維修項目、粵東會館修繕項目等項目建設,完成蒼梧王城、三總府、梧州府衙、傳經巷等歷史文化標識項目建設工作,初步完成《梧州近代建筑群總體保護規劃》《蒙山縣太平天國永安活動舊址總體保護規劃》編制,穩步推進新西酒店修繕、梧州郵局舊址修繕、白鶴觀維修、岑溪高致嵩故居修繕等文物保護工程,新增15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同時,我市積極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振興計劃,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去年,我市推進粵劇保護與傳承基地、粵劇傳習所、六堡茶制作技藝傳習所、龍母誕傳習所、龜苓膏傳習所、紙包雞制作技藝傳習所等項目建設,培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企業。同時,通過組織舉辦“三月三”梧州(騎樓城)第三屆傳統文化節、2017年第二屆廣西嶺南風情旅游文化周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梧州市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專場演出等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進一步走向了大眾。 此外,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挖掘研究也取得了新進展,為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打好了基礎。去年,我市先后完成了《梧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梧州第一批歷史建筑》評審,《袁崇煥青少年史料收集》《明代兩廣總督文獻史料收集》等課題研究,以及《關于打造明代嶺南第一衙署特色文化展覽的建議》《關于建設梧州歷史文化主題公園的建議》《關于建設梧州工商博物館的建議》等專題調研,自治區文化廳重點課題《梧州市傳統村落調研報告》進展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