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祝琳 2月4日,農歷立春,但清晨梧州市區最低氣溫只有4℃左右。 一大早,江上的薄霧尚未散去,冷風吹過讓人感覺陡添幾分寒意。在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江南片區,距離建設指揮部不遠的重點項目臺灣微電子產業園工地傳來陣陣撞擊聲,打破了清晨的冷寂。工地上,五臺旋控鉆機正在緊張地進行樁基礎施工,配合開展樁基礎施工的還有約80名工人。 
2月4日清晨,在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江南片區重點項目臺灣微電子產業園,工人們正焊接混凝土樁基的鋼筋護筒。祝琳 攝 隨著鉆頭深入地下打出一個個鉆孔,施工人員操作吊機小心翼翼地把鋼筋護筒放置進鉆孔。根據現場施工要求,放入地下的鋼筋護筒總長達六十多米,需要焊工們一截接一截地焊制,確保各焊接面緊密地合在一起。來自南寧賓陽的焊工陳云和工友戴上護眼帽,手持焊槍半蹲在地上,一手扶住上方的鋼筋護筒,另一只手熟練地對準鋼筋接口進行焊接。伴隨著火花飛濺,四桿焊槍同時作業,上下兩部分鋼筋被緊密地焊接成為一體。 “四個人一起,一個多小時能焊完一截鋼筋護筒,一天下來要焊制五到六截。”放下焊槍的陳云一邊脫下護眼帽,一邊對記者說。長年在工地干活,他黝黑的臉上布滿深淺不一的皺紋,談話間始終帶著憨厚的笑容。“干這行七八年了,一年到頭大多數時間都在工地,不過現在快過年了,還是想早點回家。”陳云的話質樸而含蓄。 為了不影響年后的施工進度,項目部計劃在春節前完成樁基礎施工,因而工地上實行兩班倒輪換不間斷作業。“這段時間天氣寒冷,尤其是下半夜施工又冷又困,心里特別想家,希望快點把工作干好干完。”陳云坦言。 來自內蒙古的大個子趙志堅是工地上的安全員,話語間帶著北方漢子的爽朗。“我去年6月就來梧州了,在這兒一呆就是大半年。”他笑著說,“剛來那會兒還不怎么想家,但離得越久就越想。工程時間緊、任務重,只能隔三差五就往家里打電話。” 趙志堅介紹,目前項目的樁基施工已完成過半,計劃在春節前完成剩余的工程量,春節期間將有部分管理人員和建設者堅守工地,加強節日的安全生產監管和值班值守。“現在大伙都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希望順利完成年前的工程量,為年后的廠房建設打好基礎,助力試驗區的開發建設。”趙志堅表示。 人勤春來早,奮進正當時。在梧州大大小小的項目建設現場,還有許許多多建設者奮戰在項目建設一線,大家擼起袖子、甩開膀子加油干,匯聚成梧州加速發展的強大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