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曾韻 每年秋季學期各中小學集中舉辦校運會時,市青少年體育運動學校的教練們都會前往賽場物色選拔苗子。對于教練員而言,這段時間可謂心情復雜:盡管經常有新發現,要招進來卻不容易。由于運動員的讀書升學難、基本待遇保障不足等原因,儲存體育后備人才的難度越來越大。 學業與訓練如何兼顧 作為我市最主要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基地,2017年市青少年體育運動學校培養輸送了17名優秀體育人才至廣西體校和各項目中心訓練,20名梧州籍運動員獲得多枚國家級以上體育比賽獎牌,涉及田徑、蹼泳、體操、舉重等項目。雖然我市競技體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運動員培養機制未完善、體育人才生源少等因素,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缺乏現象越發嚴重。據統計,2017年市體校在訓運動員260多人,與2016年相比減少了42%。 部分體育教練均表示,現在愿意讓孩子參加體育訓練的家長大幅減少,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有所顧慮:萬一沒有練出名堂來,孩子以后的升學、就業如何解決?市體校校長左兵說,當下城市里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參加體育訓練的意愿不高,即使參加也一般實行走訓制,普遍存在自覺性不夠、訓練時間缺失、訓練質量不高等問題。所以,教練員除了利用每年一度的校運會發現人才,更多時候會選擇到鄉鎮去尋找體育人才。 不過,來自鄉鎮、農村的孩子參加體育訓練也會面臨同樣的現實問題。這些孩子到市體校訓練時只能在市區學校借讀,每逢大考都得回原校考試,不少家長擔心長期如此會照顧不過來,還影響學習。據介紹,2016年市體校從各縣(市)招進150多人,最后能堅持下來的只有60多人。“競技體育項目本身就存在選材難的問題,而選材上來后,又要面臨體育苗子流失大的問題。”左兵說。 體育與教育如何融合 不難看出,“學訓矛盾”“定位與出路”是當下競技體育人才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左兵認為,如何真正做到體教融合,既不讓運動員脫離普通學生的學業系統,又能保證訓練比賽時間,讓家長們放心地鼓勵孩子從事競技體育運動,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好的問題。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當前我市體教結合在實踐中主要存在三方面難題:一是體育、教育兩個管理部門之間的機制對接不暢;二是場地、師資等資源的分散管理;三是運動員的待遇保障與實際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相關人士表示,要真正落實體教融合,培養發展好足夠的體育后備人才,教育、體育部門須以保證全市運動員公平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為落腳點,加強對接合作,給予體育招生政策的傾斜,切實解決好運動員的讀書問題。另一方面,要加強落實對運動員的住宿、就餐以及訓練的優惠政策,完善運動員基礎待遇保障,保證后備人才穩定。 此外,有體育界人士認為,由于競技體育優勝劣汰的規律,市級體育苗子最終能進入專業隊伍成為高水平運動員,畢竟只有少數。因此,體育部門不僅要培養好水平突出的苗子,也要注重培育大部分“非冠軍”苗子,讓他們順利走向社會,這是競技體育持續發展、夯實“金字塔”基礎的關鍵。 “推進我市體育運動學校訓練體系的改革同樣十分重要。”市體育局局長馮建中表示。他介紹,市體育部門將抓緊推進體校建設,借鑒外地辦校先進經驗,從招生升學機制、硬件設施、教師和教練管理隊伍等方面建立標準化體系,讓運動員能夠接受與其他學生一樣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做到學習、訓練兩不誤。按照這一思路,新的體校已定點在市綜合訓練館北側,將實行食宿、學習、訓練“三集中”管理。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勘察設計、招投標等前期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