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李玉瑩 文并攝 2月6日上午,大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許多家長帶著寶寶前來體檢。兒童保健科的主治醫師馮露耐心地給孩子量身高、測體重、測頭圍。這是她的日常工作之一,也是她長期以來對居民健康守護的一個縮影。 
2月7日下午,馮露正在診療室錄入社區居民體檢數據。 由于我國社區醫生服務起步較晚,缺乏健全的全科醫生培養體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常常面臨人手不足的情況。馮露和其他全科醫生一樣,總是忙得不可開交,她既要開展社區內的兒童保健管理工作,偶爾又要兼顧婦女保健、心電圖監測等工作。 下班時間經常還在忙碌 馮露自2008年從廣西中醫學院畢業,就進入梧州市人民醫院承辦的大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為了更好地適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本是主修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的她,還在2009年考取了全科醫師執業資格證書,成為一名全科醫生。 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童保健科醫生要了解轄區兒童的居住情況,督促他們按時進行健康體檢,對有健康問題的兒童開展連續服務,做好隨訪及恢復期的健康教育、康復指導等工作。“一般我們的開診日是周一、二、四,有些居民就誤以為其他時候我們是放假休息了。其實,我們還要在周三、五整理、錄入居民健康檔案,在下午進行回訪兒童工作,行程總是滿滿的。”馮露解釋道。 “我的寶寶為什么總是很難入睡?”“我的寶寶最近會吐奶,該怎么辦?”上午的門診,馮露總是需要一邊解答家長的疑問,一邊給0至3歲的寶寶做體檢及疾病篩查,常常到了中午12點的下班時間她還在忙碌。“我們的工作既要求‘面面俱到’,又要在異常情況時,有能力判斷并指導轉診,讓家長少走彎路。”馮露說,像體弱兒童的貧血、營養不良、佝僂病早期等病癥,需要醫生通過建檔管理、記錄回訪等工作綜合判斷。 早前,一位社區居民滿懷欣喜地抱著滿月寶寶到大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檢。在家長眼中,這個滿月寶寶身體健康,所以他們也并不是太注重寶寶的保健。通過詳細體檢,馮露發現寶寶的心臟有雜音,建議居民盡早將孩子轉診至專科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果然,寶寶在隨后的檢查中被確診為心臟卵圓孔未閉合。之后,這位社區居民特別信任馮露。 主動參加培訓提升技能 與醫院專科醫生的職責不一樣,社區醫生多是處理較為基礎的病癥,但工作同樣不輕松。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開放和流動人口數量的增加,兒童保健科面臨的門診壓力和統計壓力也在與日俱增。據統計,如今大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轄區內0至6歲的兒童達1.1萬人,而兒童保健科目前只有3名醫生,工作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2016年,大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媽媽課堂”,主要由馮露擔任“講解員”,向轄區居民普及兒童疫苗接種等相關知識。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外,馮露還利用業余時間積極參加各種學術培訓及競賽,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如今家長們通過網絡了解到的兒童保健知識或者‘偽知識’很多。面對他們的疑問,我們要從專業的角度進行分析、解釋,讓居民對社區醫生更有信任感。這也是鞭策我不斷學習鉆研的動力。”馮露坦言。 在10年如一日平凡而瑣碎的工作中,馮露對社區醫生工作的崗位性質和重要性逐步理解,她把自己定位于“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并致力做好這份工作。如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發展仍受制于基藥缺乏、人員匱乏等因素,但馮露說:“近年來,國家開始重視并加大宣傳全科醫生,居民也漸漸理解我們的工作,讓我對今后的工作更有信心和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