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訊(記者 曾燕 通訊員 盧柳煉 何濤)“我們最近沒有休息,在連續施工,計劃年初一放假。”2月5日,面對記者,龍圩區大坡鎮馬王村沙柏橋項目施工人員梁石南有些靦腆地說。
下小河水在大坡鎮馬王村蜿蜒而過,冬季枯水期正是施工好季節。1月13日沙柏橋開工建設以來,梁石南和其他施工人員加班加點完成了橋梁基礎施工。當天,他和其他工人一起在三座橋墩基礎上測定橋梁中線,以確定墩臺位置。 沙柏橋項目是將沙柏片四個村民小組1200多人與馬王村其他片區連接的一項重要工程,設計為鋼筋混凝土簡支空心板梁式,橋梁全長32.04米、橋面寬度為5.5米,計劃投資約79萬元,計劃工期130天。站在高處望去,只見三座橋墩基礎已經完工,上面按照一定距離插入鋼筋。梁石南說,基礎包括樁基、承臺等都需要鋼筋混凝土結構,當出現上部荷載不均勻、偏心受壓等情況時,都需要鋼筋結構發揮重要作用。 沙柏自然村位置特殊,被下小河與其他自然村分隔開來。為方便沙柏自然村村民出行,1963年水利部門修建長約30米的水泥混凝土預制板渡槽時,搭建了僅可供行人通行的便道。“村民開車到村委會只能先繞道大坡鎮鎮區約4公里再轉回來,孩子們到馬王小學上學經過渡槽需要家長、老師護送。”村干部冼水昌介紹。 修橋對村民來說意義重大,貫通以后他們到大坡、廣平等地不用再繞道,孩子上學也更加安全,讓群眾切切實實增強了獲得感。村民們也以實際行動支持橋梁建設,項目施工需要砍伐的竹林、木材約1.5畝,但他們沒要任何經濟補償。 鄉村要振興,交通基礎設施須先行。龍圩區大力推進“第一公里·橋”惠民工程,正是為鄉村振興下好“先手棋”。按照工程計劃,到2月底,龍圩區將在上小河和下小河流域兩岸建成32座新橋,惠及7萬多村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