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節(jié),在外出務工人員紛紛返鄉(xiāng)時,藤縣塘步鎮(zhèn)汗池村上百名年輕人顯得與眾不同:有的節(jié)前匆匆歸來,與家人短暫團聚后又匆匆離去;有的已經數(shù)年春節(jié)無法回家團聚。 因為,這些年輕人有一個共同的職業(yè)——廚師。為給顧客做好一頓頓團圓飯,他們在春節(jié)期間依然堅守崗位。 與孩子一起背井離鄉(xiāng) 春節(jié)前,汗池村50歲的蔡海玲和她的兒子蒙火昌、蒙水養(yǎng)一起駕車返鄉(xiāng)過年。 2月14日的午飯,母子配合默契。蔡海玲外出買菜,蒙火昌洗菜,蒙水養(yǎng)炒菜。不一會兒,蒜心炒回鍋肉、上湯西洋菜、炒菜心便擺上了餐桌。大家圍坐在餐桌前,兒子爭相為母親夾菜。蔡海玲幸福地笑了,說:“能吃頓團圓飯,我已經很滿足了。” 蔡海玲的四個兒女都在廣東的酒樓食肆工作。大兒子蒙火昌是廣州中華美食城得星樓酒家的廚師,二兒子蒙水養(yǎng)是佛山市鴻利美食城的廚師,三兒子蒙建勇在廣州知足樓酒家做水臺主管,四女兒蒙欣靜是佛山一家酒樓的樓面經理。 2011年起,蔡海玲的四個兒女便陸續(xù)到廣東的酒樓食肆工作。從那時起,一家人便難有機會一起吃年夜飯。 “過去的七年里,我只請到兩回春節(jié)假期,這才趕回家過年。”蒙火昌說,廚師在節(jié)日時最忙碌了,一站就是十幾個小時。想到弟弟蒙建勇無法回家與親人團聚,蒙火昌也十分理解,“弟弟所在的酒樓有1300個餐位,廚房里有100多號人,他是廚房主管之一,不可能回家過年”。 兒女們全在廣東工作,蔡海玲只有和孩子一起背井離鄉(xiāng)。如今,她與兒子蒙水養(yǎng)在同一家酒樓工作,每天看到兒子忙碌的身影,蔡海玲便覺得踏實。 父母是孩子的牽掛 看到蔡海玲能與孩子們一起離家、返鄉(xiāng),不少同村人都十分羨慕她。汗池村村民蒙光養(yǎng)今年67歲,他的兒子在深圳一家酒樓做廚師。蒙光養(yǎng)說,幾年來,兒子都在春節(jié)前匆匆返鄉(xiāng),也在節(jié)前急急忙忙地趕回深圳。 父母是孩子的牽掛,有時,蒙光養(yǎng)的兒子來電說“請父親到深圳走走”。蒙光養(yǎng)怕影響孩子工作,總以“不習慣坐長途車”推拒。兒子知道蒙光養(yǎng)愛吃芋頭扣肉,總會在藤縣縣城提前預訂一份芋頭扣肉,讓朋友們在除夕夜送到蒙光養(yǎng)的餐桌前。 汗池村村主任蒙傳潮表示,村里有60多戶廚師家庭、上百名在廣東工作的廚師。這些年輕廚師精明能干,會做各種菜系的菜品和點心,尤其擅長做粵菜。2018年春節(jié)期間,只有半數(shù)廚師能回汗池村過年,而他們的假期也僅有兩三天。 年輕人終將會回鄉(xiāng) 蒙傳潮說,30多年前,汗池村的年輕人們陸續(xù)走出大山,到廣東的酒店工作,擅長下廚的村民發(fā)揮專長打工,也有“半路出家”的村民邊學廚邊工作,但他們都注重把村里的年輕人帶進廚師這個行當,使村里的廚師隊伍逐漸壯大。 給別人做團圓飯,廚師卻沒法回家團圓。蒙火昌說,大家熱愛這份工作,也習慣了這個節(jié)奏,因為看著顧客吃著自己烹飪的美食享受幸福團聚滋味時,內心總有一種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懷。 情懷之外是職業(yè)的艱辛,與廚師終日相伴的,是酒樓里嗆人的油煙與嘈雜聲。 蒙火昌兄弟倆回到村里,每頓能吃兩大碗飯,也睡得香。蒙火昌指著母親家旁空著的一片宅基地,說:“這里是故鄉(xiāng),有我們熟悉的鄉(xiāng)親和風景。以后跑不動了,我們就回村里蓋一座房子,到那時候就再也不會錯過每一頓團圓年夜飯了。” 西江都市報記者 趙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