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萬立平 實習生 黃紀蓉 “微商”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而興起的一種新型商業模式,時至今日,這種新型商業模式更是打開了一片新的區域——高校校園,不少在校大學生在“微商”市場火爆的宣傳誘惑下投身其中。然而,做“微商”過程中,不少在校大學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微商”給在校大學生帶來的是創業夢想還是困擾?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做“微商”一學期掛科兩門
“去年6月份,我看到一個學姐在朋友圈賣睫毛增長液賣得風生水起,就買了一盒來用,覺得效果不錯,想著反正自己也要用,干脆就做起了代理。”李夏(化名)是桂林人,目前是梧州學院一名大一學生,半年多前,她加入了做“微商”行列。 然而讓李夏想不到的是,剛開始時,真正買她產品的人并不多,甚至出現了囤貨虧本的情況。為了扭虧為盈,李夏通過學習經營和產品宣傳,改變了銷售思路,并成了全國總代級別的代理。 目前李夏靠做“微商”每個月可以賺到2000元左右,“不過這2000多元錢,并不是純靠賣貨所賺,還包括靠招代理賺取商品差價的收入。” 然而,做“微商”小有成績后,李夏卻因此影響了學業。李夏表示,為了能賺更多的錢,她常常要花費很多時間在做“微商”上面,因而在大一上學期期末考試中,李夏竟有兩門課程不及格。 做“微商”讓親友不堪其擾 “感覺自己做‘微商’,做得連知心朋友都沒有了。”大學生小晏(化名)在身邊同學的影響下,也成了一名“微商”。 然而,做“微商”卻讓小晏感受到了無奈。剛開始時,小晏在朋友圈發的商品信息基本沒人問津,為了把自己的產品賣出去,小晏建起了微信群,將所有的同學、親人、朋友都拉進去推銷產品,讓親友們不堪其擾。 “有些同學知道是賣產品的,便紛紛退群,或者屏蔽我的朋友圈,把我刪了都有。”小晏感到很沮喪,自己的朋友圈也慢慢變成了“微商”同行的信息交流地,私密的朋友圈變成買賣的“菜市場”,這讓小晏覺得自己做“微商”,做得連朋友都沒有了。 老師建議:大學生還是要以學業為主 記者在采訪時也發現,目前校園“微商”缺乏監管。學校對于這一領域沒有明確的主管部門。 針對大學生做“微商”,梧州學院學工處的莊晏老師表示,“微商”屬于創業的一種形式,目前不少在校大學生會選擇做“微商”來創業,增加社會實踐之余也能獲得一定的收益。然而,在校大學生還是應該以學習為主,不要因為做“微商”而影響學業。“大學生做‘微商’,雖然能夠積累社會實踐經驗,為將來的創業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大學生參與‘微商’,僅憑創業激情是遠遠不夠的,還應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具備一定的風險防范意識和權益保護意識,更要在法律法規的允許下和不違反校紀校規的情況下去積累認知方面的知識。同時合理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不要讓學習和實踐相沖突。”莊晏表示。 梧州學院的鄭文鋒老師認為,部分大學生做“微商”時為了追求利益會產生人際關系方面的困惑,使人際關系變得更加狹隘。所以,他建議大學生還是以學業為重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