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訊(記者 萬立平)精力不集中、不想上學、課堂上疲倦不堪、經常開小差,并出現焦慮、恐懼等情緒……開學第一周,不少家長和老師發現,部分孩子出現了“開學恐懼癥”,家長們為孩子開學“收心”焦慮起來。 對此,專業人士建議,只要家長積極引導,配合教師科學施教,學生就能很快以全新的面貌開啟新學期的學習。 現象:上課走神,經常開小差 “上課走神,坐不住凳子,即使盯住課本但老師講了什么一問三不知。”說起女兒開學一周在學校的表現,家住盛業大廈的楊女士頭痛不已。 楊女士告訴記者,她接到女兒班主任打給她的電話,反映女兒開學第一周的心思還沉浸在假期里,上課經常開小差,很多時候都在和同學交流假期的事情。 與楊女士一樣,黃女士讀一年級的兒子,也在開學第一周出現了異樣情緒,不想去上學,每次上學前,孩子的情緒就異常煩躁,摔東西并伴有哭鬧,對上學很反感。 一般來說,發生“開學恐懼癥”的孩子主要有兩種情況:一類是剛剛升入小學的孩子,他們的作息時間、同伴群體、甚至飲食習慣都發生了變化,同時還要開始承受一些學習壓力,游戲玩樂的時間變少了;另一類是初高中、特別是畢業班的學生,沉重的學習任務以及自身和家長的過高期望、渴望成功但又擔心失敗的心理都讓學生壓力巨大。 老師建議: “收心”工作從家長配合做起 怎樣讓孩子們“收心”轉入正常的生活和學習軌道?梧州市中山小學校長蔡一兵表示,家長不僅是孩子的監護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假期里,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最長,最了解孩子的習慣。為此,“收心”工作應從家長配合做起。 “開學了,如果學生覺得自己的心思還停留在假期狀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情況制定短期學習目標,通過實現一個個短期目標達到收心目的。”梧州市十一中學老師楊佳表示。 楊佳還告訴記者,開學后,學校都會要求班主任召開家長會,要求家長幫助學生恢復學習狀態,督促學生規律休息。同時,在開學第一周,學校也會根據學生狀態,適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幫助學生逐漸回歸學習狀態。 專家支招: 調整作息時間,逐漸進入學習狀態 對此,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韋英介紹表示,學生從無憂無慮的假期過渡到在學校里的緊張學習氛圍,出現一些不適應的表現是很正常的,要想走上正軌,需要一個過渡期。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應該允許孩子有個適應和轉變過程,避免自己的急躁情緒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此時,家長可以帶孩子逛逛書店,引導孩子制訂新學期計劃,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制定好孩子的作息時間,規律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對孩子從假期模式轉換到上學模式有很大幫助。學校方面,則要開展各類活動,把學生的注意力由家庭和戶外娛樂轉移到校園和課堂學習中來,做好由休閑放松到緊張學習的自然過渡。學生要學會積極面對環境壓力、學習壓力和人際壓力,調整好飲食習慣,盡快適應新學期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