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訊(記者 陳可夫)在藤縣天平鎮滿村,原先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韋月揚如今成了致富能人。去年,她將金融機構發放的小額信貸入股企業,自己還承包了村里一個面積約為三畝的魚塘養殖草魚,現在魚兒長得肥美,已經開始捕撈上市。
近年來,我市金融扶貧由簡單的貼息貸款到綜合性精準幫扶升級,更注重扶持發展生產培育“造血”功能。許多像韋月揚一樣受益于金融扶貧的貧困戶,脫貧后還發揮示范帶頭作用,成為了鄉村振興的新生力量。 隨著各級各項扶貧資金進一步投入,推進脫貧攻堅獲得了強有力的財力支持。據統計,2017年我市共發放貸款13億元,累計貼息0.74億元,并設立風險補償金1.43億元。同年,全市各級資金政策專責小組共培育認定承擔扶貧小額信貸合作或委托經營主體125個,共向貧困戶分紅0.88億元,受益貧困戶2.7萬戶。 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資金政策專責小組負責人介紹,金融扶貧的關鍵是確保資金真正落到點上、扶到根上。目前,通過支持農村經營主體,鏈接農戶增收與產業發展的“市場經營主體+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已在我市貧困地區成功推廣。全市125個有帶動能力的經營主體,根據貧困戶的意愿及生產經營實際承接他們的扶貧小額貸款,按照不低于入股資金8%的標準分紅。另一方面,各級金融機構從產業鏈條上選擇有實力的龍頭企業進行資金供給,并鼓勵其吸收貧困戶扶貧小額信貸入股或合作經營,推行“點對線”的產業鏈金融扶持模式,實現了貸款效益最大化。例如扶貧龍頭企業甜蜜家蜂業有限公司與蒙山縣結成對子,已幫助成立養蜂專業合作社9家,目前蜜蜂養殖規模6萬多群,年產蜂蜜1000多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