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濟桓(1892年——1944年),陸軍中將。字玉承,號昆山。廣西岑溪縣(今廣西岑溪市)人,出生于筋竹鎮。1944年11月在桂林抗日保衛戰中殉職,時任國民革命軍桂林城防司令部參謀長、副司令官。1945年6月,陳濟桓被追贈為陸軍中將。 
陳濟桓烈士 陳濟桓于1909年起投筆從戎,先在桂林學兵營當學兵,后于梧州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期,他參加新軍混成旅北上,在軍中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等職。北伐戰爭時期,他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第一獨立團團長,并親率99名敢死隊員,為北伐的龍潭、梁園戰役立下戰功。后來,他進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高級班受訓,1927年晉升少將參謀兼漢口禁煙局局長,1930年任四十五師少將副師長兼一三二團團長。 抗日戰爭爆發后,陳濟桓因足傷不能率兵北上,轉任桃花金礦(現東南金礦)礦區主任。1944年夏,日軍從湘粵兩路侵桂,陳濟桓于危難中受命任桂林城防司令部參謀長。指揮三十一軍的一三一師,四十六軍的一七零師及愛國學生軍1萬多人,與桂林人民一道抗擊日軍,開展桂林保衛戰。同年10月,日軍攻城前夕,陳濟桓致信夫人羅佩英,為尚未出世的孩子取名,信中稱“如我得勝利,則叫‘可衛’;如若戰敗犧牲,則叫‘可偉’,即我死亦偉大也”,由此可見陳濟桓誓死捍衛國土之民族大義。 1944年11月1日,日本侵略軍以數倍兵力向守城部隊猛撲,經過多月的浴血奮戰,8日晚,日軍施放毒氣,攻占七星巖的國民黨守軍大本營,800余名官兵中毒犧牲。11月9日,在經歷了桂林北站、七星巖、中正橋(今解放橋)等戰斗后,陳濟桓在率部突圍到達猴山隘附近時,身受重傷,身邊只剩下衛士三幾個人。他在指引衛士沖出包圍圈后,自己飲彈殉職。陳濟桓犧牲后,人們在他的遺物中發現一張蓋上血指模的名片,名片背面寫有“我身受傷,不能離開陣地,恐為敵所俘,有失國家尊嚴和民族氣節,故殺身報國”的遺言。 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追認陳濟桓為革命烈士。 (圖文均據《梧州烈士》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