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訊“去年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2萬元,今年情況更好,收入至少會達到5萬元。”藤縣太平鎮陳垌村黨支書記韋燦基信心滿滿地說。
陳垌村有優質的天然山泉水資源和旅游資源,該村按照產業扶貧新思路,探索以“黨建+產業”“黨組織+合作社+經濟能人+農戶”為主的黨群致富聯合體工作模式,發展村集體經濟。該村2016年成立太平鳳凰坪種養合作社,全村80%的農戶都加入了合作社,入股資金200多萬元。合作社受權利用村集體資源、資產開展生產經營,創辦了腐竹加工廠、釀酒廠、天然山泉水廠等,每年從經營利潤中提取10%作為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這是藤縣著力發展村集體經濟的一個典型例子。該縣通過統一規劃、分類指導、以點帶面,打好“組合拳”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縣農業部門牽頭負責建立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庫,目前已經覆蓋全縣99個貧困村,涉及畜禽養殖、經濟林果種植、光伏發電和服務業等十多類產業,形成了股份合作、服務創收、產業帶動、物業租賃四種主要發展模式。 該縣還發揮組織優勢,對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進行匹配整合,引入龍頭企業,讓村集體收入有了依靠。目前,全縣298個村(社區)全部設立了村民合作社,去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的村(社區)有85個。(黃盛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