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祝琳 通訊員 梁冰
去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并部署完善進口固體廢物管理制度,加強固體廢物回收利用管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調控新規實施后,梧州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內通寶再生物資有限公司便逐步更換新型裝備,提高了生產效率,使企業的進口固體廢物回收和拆解業務整體保持穩定,在新政實施關口實現平穩過渡。在梧州循環經濟產業園區,這家企業的升級有著產業發展“風向標”的意義。 
4月10日,在梧州市鴻圖精密壓鑄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生產汽車壓鑄件。
該公司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提升核心競爭能力,逐漸發展成為具備研發、設計、制造等體系的精密壓鑄制造企業,市場份額不斷擴大,與部分汽車企業的合作訂單已排到2020年。今年一季度,該公司完成產值8148萬元,同比增長56.61%。 柳雙 攝 政策收緊勢在必行 《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要嚴格固體廢物進口管理,通過持續加強對固體廢物進口、運輸、利用等各環節的監管,保持打擊洋垃圾走私高壓態勢,確保生態環境安全。2017年年底前,禁止進口來自生活源的廢塑料、未經分揀的廢紙以及廢紡織原料、釩渣等對環境危害大的固體廢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逐步有序減少固體廢物進口種類和數量,提高固體廢物進口門檻。 政策的調整,給以通寶公司為代表的我市從事進口固體廢物回收拆解的循環經濟企業帶來了新挑戰。“此次政策調整的總體原則,是從全國層面減少進口固體廢物的種類和數量,對回收拆解行業實行先整頓、后培養,并要求回收企業回收進口的再生料提高利用率、減少二次污染,以符合更嚴格的進口標準。”通寶公司總經理蘇儉文向記者介紹。該公司從事拆解的廢舊有色金屬主要從歐美、日韓等地區進口,目前已按照國家環保部的新要求,從環保設施、人力、貨源和生產環節等各方面加以完善,規范生產過程的管理,使企業發展方向與政策導向趨于一致。 對于循環產業鏈上游企業,新政實施進一步收緊回收企業的進口配額。“以前進口再生資源的配額是按一年的額度批復,政策調整后進口配額按季度批復,這就倒逼行業要轉型升級,擯棄‘小散污’轉為集中化、規模化發展,促進拆解企業要加大生產力度,爭取獲得更多配額,保持可持續的發展。”蘇儉文說。該公司正逐步調整生產經營計劃,一方面穩定去年進口再生料的拆解業務,另一方面適當開發其他回收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原料壓力。 出路在于轉型升級 據了解,梧州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現有投產企業35家,其中18家從事進口固體廢物回收拆解,2017年完成固體廢物進口約21萬噸。受益于國家進口固廢“圈區管理”示范園區的國字號牌子,循環經濟產業園目前有一半的企業從事進口拆解業務,為再生銅、再生鋁、再生塑料、再生不銹鋼等產業鏈的中游及下游企業提供原材料,形成了回收、拆解、加工、深加工、交易一體化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 受宏觀經濟走向、行業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園區產業鏈上游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逐步縮減,產業鏈上游亟待轉型升級。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為有效應對政策的調控,加快完善國內回收體系,實現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利用勢在必行。 為此,園區圍繞國內回收體系這一“短板”強化產業招商,計劃引進回收行業龍頭企業,布局國內回收資源,彌補國外進口收縮缺口,使園區內形成“全方位、大集散、大物流”發展新格局。國家政策的調控也倒逼園區進口拆解企業根據自身發展戰略,有針對性地選擇合作項目。近期,園區強力推動匯美公司轉型升級與佛山美亞寶公司合作,在拆解區共同打造年產30萬噸再生鋁棒鋁錠生產加工項目,推動項目順利落戶形成示范,帶動拆解企業轉型,朝著與園區產業經濟發展更緊密結合的方向轉變。此外,園區還積極協調爭取口岸聯檢部門及物流企業制訂服務、協調與合作的工作機制,優化通關效率,確保園區企業生產材料及時送達。 業內人士認為,國家對進口固廢的調控,使園區企業出現并購、重組和各種合作,表面看是買技術、買品牌和買市場,背后卻是企業調整產業結構、尋求更大發展空間的內生驅動。建議相關部門以綠色發展理念謀劃再生資源產業布局,著重內涵提升,推進模式創新和企業轉型,將政策重心放在引入產業協作企業,研究建立支持和鼓勵企業協同發展的機制,推動循環經濟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