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訊(記者 陳可夫 通訊員 黃俊杰)3月29日,烈日高照、氣溫急升。然而,在蒼梧縣沙頭鎮橫江一片果園里,建于密植的荔枝、龍眼等果樹林之中的梧州通達農牧科技公司豬場卻是“只聞其聲、不聞其味”。
“這是異位發酵床治污技術發揮的作用。”通達公司副總經理、豬場的負責人吳建國說。這是一項生豬糞便無害化處理新技術,通過微生物發酵來降解污染物,實現污染零排放,同時獲得生物有機肥。這項技術的處理設施和工藝相對簡單,傳統的養豬場經過一定改造,在地勢較低處增建發酵槽即可。 在規模化生豬養殖中,糞污處理是一個大問題,傳統的處理方式大多比較粗放,一到高溫天氣,養殖場往往蚊蠅孳生、臭氣熏天。近年來,隨著我市推進畜禽規模養殖禁養區和限養區劃定,推廣畜禽現代生態養殖模式,新利、海和、通達等一批規模養殖場采用“微生物+”模式,從飼料投放到糞污處理,全環節添加微生物益生菌進行發酵,解決養殖飼料微生物化、養殖環境生態化、養殖糞污資源化等問題。 以通達公司橫江豬場為例,這里的豬圈經過改造鋪設漏縫地板,改無限用水為控制用水,改明溝排污為暗道排污,把糞污分類為固體糞便、污水分別處理,固體糞便經自然發酵或堆肥等無害化處理后變成有機肥,污水通過厭氧發酵或氧化塘無害化處理后用于噴淋果園。“所有糞污處理的‘終點站’都在養殖場內,平均五頭生豬可以供養一畝果樹林。”吳建國說。 據介紹,目前我市大多數養殖場正陸續按照畜禽現代生態養殖認證標準進行改造建設,累計已有78家規模養殖場獲得自治區畜禽現代生態養殖認證。今年,全市計劃完成110家養殖場的生態養殖市級驗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