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新 文/攝 2015年10月,作為廣西團校中文講師、校學報編輯部責任編輯的王胤丹赴蒙山縣黃村鎮,到百合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從城市到鄉村,面對不同的工作環境,她迅速調整心態,轉變角色,深入群眾進行調研,努力克服與群眾交流語言不通等問題,掌握了村情民意,認真分析致貧原因,并理清思路、制訂規劃,因戶施策找準脫貧路子。 摸清村情,發展特色產業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王胤丹清醒認識到,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脫貧攻堅工作和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她把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抓黨建、強班子,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使黨的組織優勢真正轉化成推動脫貧攻堅的工作優勢。 針對貧困戶發展什么產業的問題。王胤丹了解到,百合村原黨總支書記黃培德經過8年的實踐探索,結合百合村山多草多的特點,進行原生態的放養,獨創原生態深山養牛模式,這種模式正好利用村的自然條件。針對這一情況,王胤丹積極鼓勵有發展產業意愿的貧困戶,利用國家的小額扶貧信用貸款政策和4500元產業扶持資金,購買黃牛發展原生態養殖。全村共有41戶貧困戶通過此方式,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產業。 王胤丹充分發揮黨總支的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引導貧困戶依托先進黨員、經濟能人和合作社,引導村民進入種砂糖橘、養豬、養蜂等產業發展的路上。百合村原村委主任黎文明近年來一直在村里發展砂糖橘種植。他的砂糖橘果地請了不少工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貧困戶,他們主要負責剪枝、除草、打藥、噴蟲等護理工作,每天可拿到80元左右工錢。在黎文明等種植大戶的帶動下,種植砂糖橘群眾逐漸多了起來。 扶志扶智,激發內生動力 針對不愿干、不想干的貧困戶,為了激發他們脫貧的愿望和激情,王胤丹與駐村干部、村干部多次深入貧困戶家中,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積極用身邊的典型人物鼓勵、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 
王胤丹(右二)在入戶了解情況。 扶貧先扶志。貧困戶吳海宗,因孩子患病,2015年底回鄉創業,短短一年時間,在王胤丹等人的帶動下,他便利用小額信用貸款,建立了現在的藍孔雀、山烏雞養殖場。如今,他正籌劃著擴建養殖基地。 扶貧必扶智。貧困戶何世斌和妻子都身有殘疾,但兩人并沒有氣餒,丈夫種砂糖橘、妻子割松脂、兩個兒子外出務工,全家齊心協力,力爭今年脫貧。何世斌說,建檔立卡時,他的小兒子正上高三,在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幫扶干部的幫助下,利用危房改造政策建起了新房,小兒子完成了高中教育,通過小額扶貧信用貸款和產業扶持政策種植了5畝砂糖橘,“感謝王書記對我們貧困戶的關心和幫助,感謝國家給我們提供了那么大的幫扶?!焙问辣笥芍哉f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