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曾經發行的最大面額的鈔票是多少?”“在我國,除了人民幣之外,還有其他的貨幣可以流通嗎?”“澳大利亞流通的貨幣簡稱什么?”日前,梧州市第二實驗學區和振興學區的小記者在“小小銀行家”特色金融課堂上,為上述問題找到了答案。 “小小銀行家”特色金融課堂是由梧州日報社和桂林銀行梧州分行聯合舉辦,參與課堂學習,在學生中普及金融知識。不少小記者表示,參加特色金融課堂大開了眼界,不僅看到了中國歷代和世界各國的貨幣,而且還學到了鑒別假幣的方法。 4月14日,在第二實驗小學的階梯教室里,傳出陣陣驚嘆聲。原來,現場50多名小記者們通過金融講師陶瑋的展示,首次了解到中國第一套人民幣最大面額為一萬元。“是不是那時候中國的物價很高,所以國家需要發行這么大面額的鈔票呢?”小記者周盈瑩提出了疑問。對此,陶瑋介紹到,這和當時中國社會通貨膨脹的情況有關。 隨著授課的深入,小記者們還了解到中國最大面額的鈔票是新中國成立前新疆銀行發行的60億元。但讓小記者意想不到的是,這張民國時期的60億元鈔票只能買77粒大米。“還不夠半碗飯呢,我還以為可以買很多高樓,”小記者羅方幸說,“當時通貨膨脹程度非常嚴重,從這張鈔票可見一斑。”此外,小記者們在1955年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里看到了唯一的一張3元面值貨幣。“從來沒見過3元的人民幣,真是長見識了。”看到新奇的貨幣,小記者們都很感興趣。 4月15日,振興小學的小記者們在特色金融課堂上學習到貨幣鑒別的知識。“經過這次學習,我肯定不會上當受騙了,回到家里還可以告訴爺爺奶奶。”一位小記者高興地說。也有小記者提出自己的疑問:“目前有沒有辦法杜絕一些犯罪分子制造假鈔,例如像澳大利亞那樣制作高成本的塑料幣?”面對小記者的提問,陶瑋解釋,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太大,目前通用的鈔票都是紙幣。防止假鈔的出現,除了逐步提高防偽技術外,市民的鑒別能力也要提高。澳大利亞人口較少,其塑料幣制作成本高于鈔票面值,因此犯罪分子不會花錢制造假鈔。 課堂上,小記者們除了聽金融講師的講解,還參與了世界各地貨幣連連看問答活動。小記者李玟慧說,她通過學習了解到每個國家的貨幣都有專屬的叫法,如,澳大利亞貨幣叫做“澳元”,印度貨幣稱為“盧比”等。 (龍天傳 張虹 嚴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