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訊 在影視劇中,在患者心臟驟停瀕臨死亡的緊張時刻,醫生大多會用除顫器電擊病人胸部,然后快速進行胸部按壓。通常,一位患者被除顫五六次,如果還沒有起死回生的跡象,醫生就會宣布死亡,但日前在梧州市紅十字會醫院重癥醫學科二區,一位惡性心律失常的女士,連續一個多星期內,每天出現心室顫動數次,醫護人員為她電擊除顫累計近百次,終于將她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 醫護人員共同協作奮力搶救患者 47歲的肖阿姨在一個月前突然出現氣促,活動后,癥狀更加明顯,還會咳嗽。當時她到其他醫院就診,醫生以為肖阿姨是感冒,便按感冒處方進行治療。肖阿姨的癥狀雖然有好轉,卻覺得體力明顯下降,稍有活動便會氣促。 為了進一步確診情況,肖阿姨來到市紅會醫院心胸外科住院治療。該科室醫生詢問病史得知,肖阿姨在十年前曾做過二尖瓣置換手術。經過檢查診斷,患者患有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心房顫動及肺部感染,而且病情已十分嚴重。就在住院期間的第二個晚上,肖阿姨突然出現心室顫動,呼叫已沒有反應,全身發紺,血壓已測不出來,該科室醫護人員立即為她實施胸外心臟按壓,并迅速將患者轉入重癥科醫學二區繼續搶救。 重癥科醫學二區醫護人員立即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持續進行心肺復蘇、除顫器儀電除顫和藥物注射等搶救。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患者還沒有恢復自主心跳和呼吸,進行心肺復蘇操作的醫生額頭上已經沁滿了汗珠,科室里彌漫著近乎窒息的緊張氣氛,但醫護人員沒有松懈,仍堅持奮力搶救。 一個半小時候后,肖阿姨的心臟終于恢復跳動,醫護人員本以為搶救成功可以松一口氣了。卻沒想到,挑戰還在后面,患者反復出現心室顫動,醫護人員繼續為其除顫搶救,同時將患者作為密切監護病人。全科室醫護人員共同協作,為患者電擊除顫累計近百次,并請心內科、心胸外科等專家進行會診,在患者心臟安裝了臨時起搏器并進行復率和藥物治療等綜合處理。一個多星期后,肖阿姨的病情逐漸平穩了,沒再出現心室顫動,順利度過危險期并轉回普通病房。 
主診醫生為患者肖阿姨檢查身體。陳小汀 攝 心室顫動后1分鐘內為黃金搶救時間 據了解,由于人體心室是為全身供血泵血的主力,一旦發生顫動,其泵血能力即刻消失,此刻即使心房能夠運動,也是無可奈何,因為人體供血的發動機已經停擺。所以,心室顫動必須視同心跳停止處理,立即心肺復蘇,并盡早電擊除顫,若不及時搶救,會導致患者死亡,其危險性非常大。 市紅會醫院重癥醫學科二區副主任醫師陳澤宇介紹,患者心臟功能差,心臟衰竭,加上血培養中發現細菌,綜合各種因素導致了患者出現反復心室顫動癥狀。如一天內出現2次心室顫動癥狀,患者死亡率是極高的,其后1分鐘為搶救的黃金時間。而患者當時每天反復出現室顫數十次,面對如此猝不及防的兇險病情,科室經過協調后,專門安排一名當值護士每天寸步不離地守護在肖阿姨身邊,只要她出現心室顫動,醫護人員在最短時間內輪番上陣為她電擊除顫。由于電擊次數實在太多,患者的胸部皮膚已經被灼傷。“電擊除顫產生的強大電流,正常患者只能承受五六次,如果不見效,患者就很難搶救過來了,可是她每次都能活過來。我們覺得只要有希望,就不能放棄。”陳澤宇說。 陳澤宇表示,像肖阿姨這樣數天頻發心室顫動的是非常特殊的病例,雖然她已命懸一線,但每次需要搶救的時候,大家都全力以赴,沒有人想過放棄,每一個醫護人員,都在想盡一切辦法,采取一切手段,齊心協力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抗爭,盡力挽救患者的生命。(陳小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