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樂無比游廣西 ——“壯族三月三”民族風情旅游剪影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吳麗萍 4月18日,全區各地同時啟動“壯族三月三·相約游廣西”歡樂的“按鈕”。幾天來,群眾和游客一起載歌載舞,熱鬧非凡。悠揚的山歌,歡快的舞蹈,迷人的風光,令游人“醉了”,各項民族風情活動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廣西民族風情旅游品牌形象進一步提升。 在歌舞海洋中了解廣西 “以前出門旅游,很多時候不是在車上睡覺,就是下車拍個照。這次到廣西,領略了精彩紛呈的民俗文化,真是歡樂無比。”4月18日,在武鳴游玩的北京游客馮先生說,在廣西學會了唱山歌、跳竹竿舞,了解各地的民俗文化,收獲滿滿,計劃多走幾個地方,深入體驗當地的民族風情。 在八方游客面前,廣西展現了山歌的獨特魅力。 4月18日,“魚峰歌圩”山歌邀請賽在柳州市劉三姐大舞臺唱響,全國和12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歌手參賽,拉開了“以歌會友”的序幕。 相傳宜州流河寨景區是“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和傳歌地。4月18日,該景區舉辦了“尋找劉三姐·唱響三月三”壯家民俗風情活動,游客身臨其境對山歌、拋繡球、趕歌圩,過了一把癮。 近年來,借助“壯族三月三”的品牌影響力,武鳴歌圩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歷史最久的民族歌圩。4月18日,歌圩推出20項活動,山歌擂臺賽、千人竹竿舞等活動聲勢浩大,10萬余游客“聞歌而來”。 4月18日,百色市右江區陽圩鎮布林村舉行民俗文化活動,讓游客感受到了濃郁的壯家風情。當天,布林村的壯族同胞展示了千人演唱“布林調”、百人木葉吹奏“布林調”,還邀請游客一起參與對唱山歌等活動,不少游客表示“在歌舞的海洋中認識了廣西,了解了廣西”。 “復活”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壯族三月三’活動的舉辦,讓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傳承,進一步提升了廣西民族風情旅游品牌的核心競爭力。”自治區旅游發展委相關人士說。 平山山歌傳承了千年,具有極強的滲透力。4月18日,鹿寨縣舉辦平山山歌表演、比賽等,深受游客好評。 4月19日,在江山旅游度假景區舉行的防城港歌節推出了山歌比賽、民俗風情展演和趕海活動等31個精彩節目,其中京族獨弦琴、壯族天琴、防城采茶戲、疍家婚禮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給眾多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廣西侗族大歌是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天籟之音”和“來自天堂的和聲”。侗族大歌在廣西主要流傳于三江梅林、富祿等榕江流域一帶山寨,一些寨子有時一唱就是三天三夜。4月20日,在三江富祿鄉“三月三”廣場等地,侗族大歌的美妙聲音經久不息,侗族同胞和游客圍著篝火跳起多耶舞。“駐足聆聽,不忍離去。”山東游客楊小姐說。 民俗活動帶旺景區人氣 “咚咚咚……”一陣陣銅鼓聲響徹云霄,4月18日,“南丹脫貧奔小康·白褲瑤鄉換新顏”旅游嘉年華活動在河池市南丹縣里湖瑤族鄉王尚移民新村隆重舉行。活動現場展示了白褲瑤族特有的鳥槍迎賓儀式、千人銅鼓陣及大型瑤王印宴等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不少游客稱“大開眼界”。 三江冠洞村的“百家宴”,也讓游客大贊經典。4月19日,參加百家宴的廣東游客張先生說,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吃飯時寨子里擺上多列長桌,各家各戶擺上自己的拿手菜,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齊聚一起,大家先是坐著吃,后站著吃,再后就是走著吃,這種感覺在餐廳里是感受不到的。 4月18日,在柳州龍潭公園里,22支蘆笙隊、超過1000名各族群眾進行蘆笙演奏和多耶表演,吸引了上萬名市民及游客前來觀看。大新縣龍宮仙境景區舉行的千人跳蹬蕩舞、千人唱高腔詩蕾山歌、千人舂打糍粑三個“千人活動”,成功獲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認證。當天,景區客流量大幅增長。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提升了景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