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肖旻泰 在梧州市萬秀區建設路興仁巷4號,有一棟掩映在綠蔭中的兩層小樓。相比周圍的建筑,這棟青磚黑瓦的小樓并不起眼。但“老梧州”都知道,這是中共梧州地委、廣西特委舊址陳列館,館內陳列的歷史文物、歷史照片、文獻資料,真實反映了當年中共梧州地委、中共廣西特委和中共廣西臨時省委走過的艱苦歲月和斗爭歷程。 成為廣西革命搖籃 陳列館西側有一棟三層磚木結構小樓,是當年中共梧州地委機關所在地。192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廣西建立的第一個黨支部——中共梧州支部在此成立,革命的火苗正是從這座建筑面積僅110平方米的小樓內開始燃起。 推開地委舊址的大門,一樓陳設簡潔樸素,木板隔成的房間內僅夠放置一張板床,這便是當年廣西宣傳員養成所講師毛簡青的住處。中共梧州地委書記譚壽林和共青團梧州地委書記馬英住在二樓,兩人臥室之間有一個不足10平方米的辦公室,擺放著三張辦公桌。三樓是黨團活動室,陽臺周圍用籬笆遮攔,既通風透光,外人又不易觀察陽臺內的情況,便于隱蔽工作。 1925年夏,中共兩廣區委派黨員骨干毛簡青來梧州,租賃這所小樓為開展革命工作的據點。同年10月,中共梧州支部成立,成員僅龍啟炎、周濟、李血淚、李天和、鐘山、李省群6人(毛簡青組織關系不在梧州),不久后中共廣東區委常委兼軍事部長周恩來親臨梧州指導建黨工作,推動了梧州黨組織的加快建立。12月,梧州已成立梧州民國日報社支部、市黨部支部等幾個中共支部,黨員增加到20多人,中共廣東區委決定在梧州成立中國梧州地方執行委員會,由譚壽林任書記。 中共梧州地委成立后,陸續派骨干前往南寧、桂林、柳州、桂平等地建立黨團組織,把革命火種灑向八桂大地。 革命運動轟轟烈烈 中共梧州地委成立后,革命工作開始從地下轉到地面,梧州的工人運動、婦女運動、青年運動在其領導下蓬勃發展。1926年夏,“仁生行”資本家勾結國民革命軍反動軍閥,逮捕殺害了三名參加省港大罷工的梧州工人,史稱“三工人血案”。同年10月,譚壽林發動萬余名群眾,在大校場舉行示威,逼迫時任廣西省主席的黃紹竑做出三條處理辦法,其中包括撫恤每名死者的家屬1000元。 到1927年,梧州已有民船工會、洋務工會、革履工會等40多個工會組織,1.2萬會員,梧州成為廣西工人運動的中心。與此同時,廣西第一個共青團支部,廣西第一個中共婦女支部也在梧州相繼建立,梧州的革命運動走在廣西前列。 愈演愈烈的革命運動形勢吸引了國民黨當局的注意。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后,中共在梧州的黨組織遭到破壞,為恢復黨組織,同年5月,中共梧州地委改組為中共廣西地委,設于民主路維新里東一巷4號。1928年1月,中共廣西地委又改組為中共廣西特別行動委員會,以適應新的革命形勢需要。同年9月,中共廣西特別行動委員會改組為中共廣西臨時省委,1929年1月又改組為中共廣西省委,隨后,特委機關遷往南寧。 轟轟烈烈的革命背后是流血與犧牲,譚壽林、毛簡青等仁人志士在斗爭中先后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如今,中共梧州地委、廣西特委舊址陳列館中,保存著一份1954年3月9日毛澤東親自簽發的第001號《譚壽林烈士光榮紀念證》照片,是革命先輩們付出的見證。 紅色遺跡受到保護 為保護紅色遺跡,1975年,廣西著手對中共梧州地委舊址進行維修加固,屋內陳設則按照周濟、李省群夫婦的回憶進行布置。至今,工作人員仍堅持每月對地委舊址的梁柱進行白蟻防治工作。 地委舊址旁則建起了一座中共梧州地委、廣西特委舊址陳列館,館內陳列著國民大革命時期(1924年-1927年)至土地革命時期(1927年-1937年)的寶貴史料,1978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1982年8月,中共廣西特委舊址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中共廣西特委舊址紀念館開館,作為中共廣西黨史教育基地、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梧州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自治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示范基地。 陳列館講解員覃健媚告訴記者,如今每逢開放日,紀念館都會接待不少前來參觀學習的單位、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而在今年11月,廣西衛視《記住鄉愁》攝制組也曾專程來到中共梧州地委舊址和廣西特委舊址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