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梧州日報訊(記者 陳素雅)9月28日,梧州日報社策劃采編的《與國同夢奮進梧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刊》(下文簡稱《特刊》)正式出版,陸續投送到讀者手中,并受到讀者的歡迎。而當天,《特刊》網絡版(“特刊電子書”)推出后,也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引起了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讀者的反響。 歷史縮影勾起讀者情懷 新中國成立以來,梧州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創造了許多項“第一”。本次《特刊》圍繞梧州取得的成就,尤其是獲得過的世界級、全國級、自治區級“第一”稱號的項目,分“創造力量”“奮進步伐”“追夢歷程”“時代足音”四個篇章進行展示,生動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梧州市的巨變。 在《特刊》采寫過程中,梧州市志辦原主任陳金源接受了本報記者采訪,并提供了不少珍貴的史料素材與當事人的聯系方式。陳金源尤為關注報道梧州的資源優勢及名特優產品的“創造力量”篇章,在看到《特刊》的內容后,他深感梧州工業史料的挖掘有了后來人。他說:“梧州是廣西現代工業的發源地,市志辦曾出版過關于‘梧州之最’的書籍記錄史實。但是像《特刊》這樣側重于記錄梧州歷史優勢產業,并且深挖當年細節的通訊報道,在我印象中還是第一次?!标惤鹪幢硎?,《特刊》就像一份沉甸甸的歷史縮影,能勾起讀者情懷,讓每個曾經身在其間的梧州奮斗者從中汲取奮進力量。 梧州市政協原文史委主任曾強在通讀《特刊》后,認為其圖文并茂,較好地展示了梧州70年奮斗的輝煌歷程。“《特刊》是梧州媒體在新的發展理念指導下,深挖新時代梧州精神的載體。特刊報道故事性、歷史性兼具,而且沒有忽略近年來梧州人取得的新成就?!痹谛侣劷纭⑽幕缟罡嗄甑脑鴱娺€關注到,在《特刊》的“追夢歷程”篇章中,記者挖掘了長洲區政協文史館、岑溪市檔案館建立過程的故事,重溫了梧州籍運動員取得的輝煌成就。“這些都體現了梧州人在新時代注重社會效益與人文情懷的新風?!?/p> 梧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林英家中還收藏著梧州日報社在2009年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的特刊《我和我的祖國》。10年之后,忙于下鄉指導工作的林英在工作間隙瀏覽了今年的《特刊》。“《特刊》全面反映了梧州在過去70年間創造的成績,這是在梧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和廣大干部群眾的不懈努力下取得的,讓人自豪也催人奮進。在新的時代,我們理應勇擔使命,努力為梧州經濟社會發展再立新功。”林英說。 “特刊電子書”“刷屏”網絡 本次《特刊》還有一個突出亮點,就是以紙質版為基礎,選取部分章節,通過新媒體的表現手法,制作特刊網絡版,讓當事人“跳出”平面介質口述歷史。市民可以通過梧州零距離公眾號發布的“特刊電子書”,在手機上實現對特刊的無障礙暢讀。 老讀者陳漢林遠在英國彼岸通過手機閱讀了特刊網絡版的內容,特地要求記者為他保存一份紙質版《特刊》。2004年,他進入長洲水電公司成為一名普通司機,目睹了西江流域2005年特大洪水在梧州肆虐的情形。而在這之后的十多年,他也親身感受到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給梧州特別是泗洲島帶來的變化。在閱讀《特刊》“奮進步伐”這一篇章時,他特別認真。他說:“西江特大橋等梧州市重大道路交通項目的竣工,我們司機是感受最深的受益者?!?/p> 大二學生黃玉婷在28日當天通過掃描二維碼觀看了與《特刊》有關的視頻,并通過網絡轉發到朋友圈等頁面。黃玉婷表示,作為一名“00后”,閱讀《特刊》接受梧州歷史的洗禮,是最好的愛國教育。而當天“特刊電子書”在微信推送后,網友hyj“今日特刊,明日市志”的評價,更是得到眾多網友點贊及轉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