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半月談》報道,當前,一些地方職能部門通過各種渠道推進各自工作進校園,“小手拉大手”成為響亮口號,小小年紀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還要向父母解釋和宣傳相關政策。
多年來,通過各種宣傳,“小手拉大手”已經成為人們熟悉的口號,“小手拉大手”就像魔術師手中的袋子,傳統文化、節約糧食、預防溺水、消防安全、網絡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預防詐騙、聯系幫扶群眾等等,統統都能裝進去,甚至和娃娃“八竿子打不著”的工作也要“從娃娃抓起”。不少教師戲稱,各類“小手拉大手”活動生“拉”硬“拽”,把孩子拉成“千手觀音”。 應當肯定,有些項目“從娃娃抓起”確實很有必要,例如,各類安全教育工作“從娃娃抓起”,有助于將宣傳教育通過學校、孩子傳遞到家庭,延伸到社會各個角落,增強全民安全意識和素養。然而,凡事皆需有度,過猶不及。倘若推進工作缺乏統籌,不講究方法,動不動就“從娃娃抓起”,將一些任務指標硬塞給學校,開展所謂“延伸教育”,如此“用力過猛”,違背教育規律,結果只會適得其反。且不說有些工作的專業性和政策性太強,對于教師來說都感到陌生,更何況是身心發育不全、認知水平有限的娃娃。而有的“小手拉大手”活動就更值得商榷了,例如,聯系幫扶群眾也要“從娃娃抓起”,這種與教育“八竿子打不著”的工作,卻硬要跟教育扯上關系。這種工作只務虛、不求實,其本質說到底就是形式主義,其預期效果可想而知。表面上看,這些工作抓的是“娃娃”,實則抓的是老師和家長。當非教學任務不停地進學校,教學精力勢必會被嚴重擠壓,學校和教師也將疲于應付,無怪乎有教師表示,“以前主業是教學,現在教學是副業”。 教育事業是一項偉大的事業,關乎著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未來,求真務實是教育事業的永恒主題,必須腳踏實地,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敷衍。校園本該是一方凈土,安心教書,靜心育人,不該經受形式主義的折騰。對于種類繁多的“從娃娃抓起”,相關職能部門理應及時予以糾偏。一方面,要厘清職能部門與教育部門之間的權責范圍,把專題教育的決斷權、選擇權還給學校,讓學校擁有更多教學自主權,把各種不合時宜的“娃娃項目”拒之門外;另一方面,守住校園這方凈土,創設一個正常、有序的教育教學環境,還需為教師群體合理減負、減壓,讓教師聚焦主業,不被與本職工作無關的事情所困擾,專心完成教育教學目標,真正把寧靜還給校園,把時間還給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