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已降至1.75%。時隔兩年“負利率”再次出現。隨著融資需求的下降,以及貨幣端的持續寬松,金融資產的稀缺性正在不斷顯現。既沒有好的債權資產,也沒有好的股權資產,在“資產配置荒”的時代,到底可以買什么呢?
時隔兩年, 存款再度越存越少
通常所說的“負利率”指的是實際利率,而非名義上的利率,實際利率=名義利率-通脹率。這時居民的銀行存款隨著時間的推移,購買力逐漸降低,看起來就好像在“縮水”一樣,故被形象地稱為負利率。按照8月份的數據計算,當前的實際利率為1.75%-2%=-0.25%。舉例來說,1萬元存銀行,一年后本息收入是10175元,物價若維持2%的上漲,那么今天1萬元可以買到的商品一年后就需要10200元,存銀行一年凈虧25元。
上次“負利率”是2013年間,分別為2月、9月和10月,當時我國的存款基準利率為3%,10月當月CPI為3.2%。在資金較為寬松的背景下,不僅銀行理財產品,包括銀行存款、國債、大額存單,以及互聯網寶寶類產品、P2P網貸、互聯網保險理財等在內的各類理財產品收益都在下滑。如“余額寶”,近期收益率下滑到3.13%左右,年化收益率超6%的雄風早已不再。
資產難尋,
萬億資金“投資無門”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首席宏觀研究員管清友在最新研報中表示,“最近,收到了來自于銀行、理財、券商資管、基金公司包括散戶大媽們等各類投資者抱怨,股市波動太大,債市絕對收益率這么低,P2P不規范,大多數二三四線城市房產不敢碰,而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太高、租售比太低似乎也不靠譜。對此,我只能說,歡迎步入資產配置荒時代。”
融資需求的下降,以及貨幣端的持續寬松,金融資產的稀缺性正在不斷顯現。整個市場高收益產品難覓,目前大量的資金在尋求資產配置,而當前符合預期回報的資產較為稀少,機構尋找資產成為當前難點。
現金為王,
收益3%-4%或將是常態
“負利率”再現,如何防止“錢袋子”縮水,再次成為百姓關注的話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宋國青表示,今后一段時間,投資要更加科學和謹慎,要適應新形勢下的預期。“今后3%至4%的投資回報率或是常態,5%就是贏家了。高回報率甚至“暴利”時期已經結束。”
在美聯儲加息“靴子”未落地、國內經濟繼續轉型、傳統金融市場缺乏好的投資品種,新型互聯網金融產品風險依舊很大的背景下,一些市場專家認為,在當前情況下,資金安全和耐心最重要,現金為王是種不錯的選擇。
管清友表示,在新常態下,投資者在資產配置上有必要開啟避險模式,尤其要重視現金為王。 “現金雖然收益低,但相比其他資產動輒日5%、8%的跌幅,不賠錢已經就是賺錢。”管清友建議,與其在各種資產中押賭注,不如保留現金等待美聯儲加息靴子落地后再做配置。槍林彈雨中,避免不必要的躺槍。從風險調整后收益來看,現金有最大優勢。 (據新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