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趙洋
8月24日,在萬秀區夏郢鎮思安村,80多畝水田里綠油油的秧苗長勢喜人。“今年晚造一共試種了3個新品種的水稻。”夏郢鎮思委綠豐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簡稱“綠豐水稻合作社”)負責人蒙式康表示,新品種水稻由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預計畝產高于600公斤。
為什么試種新品種的水稻?蒙式康有自己的盤算。
“雜交水稻之父”為他支招
2012年時,綠豐水稻合作社還沒有種植基地,只能靠收購村民種植的水稻,加工包裝后以“思委米”品牌出售。直至最近兩三年,在土地流轉政策的“幫助”下,綠豐水稻合作社在夏郢鎮擁有了300畝水稻基地。“300畝水田雖然算不上多,但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證思委米產量穩定、質量穩定。”蒙式康說。
2016年,龍圩區農業部門聯系上綠豐水稻合作社,希望合作社能幫助龍圩區的貧困戶發展2000畝富硒水稻種植。
此時,雖然綠豐水稻合作社已經建起了育秧工廠,購置了水稻烘干機、耕田機、插秧機等價值100多萬元的農機,初步建立了穩定的銷售網絡,但要獲得更大的發展、更多的經濟效益,還得從提高水稻產量上下工夫。
如何提高產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給蒙式康“支了一招”。
蒙式康能接觸到袁隆平,純屬偶然。2016年,綠豐水稻合作社試用了一批新化肥,水稻收割測產時,合作社當季水稻每畝穗數、每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均突破了過去五年的平均水平。
這個化肥好用,是誰的配方?蒙式康立即聯系了遠在湖南的化肥銷售商,廠家負責人告知:這是袁隆平科研團隊研制的化肥。
“作為‘種稻人’,袁隆平是我的‘偶像’,我要上門拜訪他,向他請教。”蒙式康說。
經過梧州市農業部門牽線搭橋,今年7月14日,梧州市委副書記蔣海東率隊來到位于湖南長沙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拜訪“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雙方商定在梧州市合作建設“噸半稻”超級富硒水稻實驗田。
拜訪中,蒙式康作為隨行人員之一,感覺自己收獲良多,在他的記事本上寫有當天座談會上袁隆平說的一番話:“水稻要增產,得采用良種、良法、良田。三者關系中,良種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礎,三者必須配套。”
對袁隆平的這番話,蒙式康是這樣理解的:良種即優良的種子;良法即科學規范地培育壯秧、合理密植、適時適量施肥、科學水分管理、病蟲害防治;良田除了曬田均勻,還需要通過好化肥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屬,改良土質。
蒙式康說:“我種了幾十年的水稻,還是第一次有這樣的感受,水稻種植既是傳統產業,更是高科技產業。”
“噸半稻”種植大有可為
梧州市統計局提供的《梧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至2016年,梧州市糧食年產量始終穩定在81萬噸。
這個穩定的數字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水稻的種植方式變了。”梧州市農委總農藝師甘日文表示,近五年來,梧州市大力推廣超級稻種植,力促水稻高質高產。
2017年8月7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梧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噸半稻”富硒超級雜交工程框架協議簽訂儀式,在梧州市舉行。
根據協議,在2018年的早晚造水稻種植中,蒼梧縣沙頭鎮新村、藤縣濛江鎮蓮垌村、萬秀區夏郢鎮思委村、龍圩區大坡鎮合垌村將各創建100畝的“噸半稻”富硒水稻試驗示范田。萬秀區夏郢鎮思委村的100畝“噸半稻”富硒水稻試驗示范田,正是由綠豐水稻合作社進行種植。
“種植‘噸半稻’,我們的畝產有望從600公斤提升到900公斤。”蒙式康認為,這是梧州水稻產業大發展的機會,同樣也是綠豐水稻合作社騰飛的機會。
其實,在今年的晚造水稻種植中,綠豐水稻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已經先行先試,使用袁隆平農業高科技公司的種子試種了80畝高產田,希望在明年種植“噸半稻”之前積累更多的種植經驗。蒙式康認為,水稻種植業前景廣闊,在越來越多利好政策的支持和鼓勵下,農民專業合作社今后的發展將大有作為。 |